文/吳娟瑜
「你(妳)現在最想要的事物是什麼?」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問話,讓我的思維做了最大的翻轉。
當《夢想密碼》的作者亞歷山大.洛伊德博士問現場聽眾這句話的時候,我理所當然地列下:「事業成功」。
接下來,洛伊德博士的分享,讓我發現──原來我也犯了大多數人盲目追求外在成功的錯誤。因為一個人從「設立目標」、「規畫步驟」,再追求「計畫完成」,將造成「一旦對未來的最終結果有所期望,就會立即陷入慢性壓力狀態」。
快樂就是愛
洛伊德博士當年也陷入了「外在狀況」的盲目追求,直到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周日夜晚,她的太太向他正式攤牌,並且說:「亞歷山大,我要你搬出去,我再也受不了跟你住在一起了。」
青天霹靂的宣告,讓洛伊德博士以為這一生就到此為止,沒想到,這才是他脫胎換骨的關鍵時刻,他在禱告、探索和哭泣中開始問自己:「發生了什麼事?」
後來,他進行「夢想療癒」的探索,也找到許多協助現代人脫離苦海的幸福密碼。他說:「所有問題或者無法快樂、成功,甚至是生理問題,幾乎都源自某種形式的內在恐懼狀態。而每種內在恐懼狀態,起因都是在那個問題中缺少了愛。」
這樣一針見血的說法,讓我明瞭「快樂就是愛」的真諦,也讓我想通──不少壓力重重的人,原來大都是自小活在父母設定的目標中,活在自己追求完美的目標中,活在主管要求業績的目標中,以致疏忽了「愛、喜樂、平靜」才是這一生最值得享有的成功。
回頭來得及
「一切來得及的!」我為自己加油,也好奇為什麼這麼多年來,社會的輿論趨勢和目標導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大家帶往現實功利的追求,卻忘掉了人生幸福其實從身邊的關愛和互動就可以得到。
原來是「恐懼」的心態,讓我們誤以為賺很多錢才是成功;以為住豪宅才是成功。怕不足、怕失去的心態蒙蔽了我們的雙眼,以致「恐懼」占了上風,讓我們掉入「目標導向」的人生,疏忽「心靈導向」的重要性。
如今,只要「愛」取代了「恐懼」,親子、夫妻等家人之間,就可以不再以「數字」、「地位」、「外在狀況」來衡量孩子乖不乖?老公棒不棒?自己優不優了。
爸爸不愛我
舞台上站著高爸爸、高媽媽和他們的獨生女兒,家人正苦惱著女兒的壓力重重,最早說法是「女兒書快讀不下去了」,當我仔細聆聽一家人各自的感受和需求時,發現這個寶貝女兒帶著很多因誤會而來的恐懼和爸媽相處。
「我們並沒有要求她課業分數呀!」高媽媽驚訝的神情,說明了女兒的自我要求完美造成了求學的不開心。
女兒終於明瞭爸爸、媽媽並沒有要求她的課業表現,心情似乎輕鬆了不少;但還有一件事讓她悶悶不樂,她說:「爸爸好像對我──無所謂。」
這回,換爸爸睜大了眼睛,他絕沒想到朝夕相處的女兒,竟然對他有誤會。
「因為都是老婆在照顧女兒,所以我就不過問,沒想到女兒卻誤會我不關心她。」
在講台上,大家把話講開之後,一家人抱在一塊兒……當「愛」取代了「恐懼」,許多的誤會就隨風飛散,「你(妳)現在最想要的事物是什麼?」嗯──就是像這樣一家人回歸本位、相親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