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碩鳴(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日本與泰國政府確認,連接泰國首都曼谷與清邁,總工程造價約台幣二千四百一十六億元的曼清高鐵,決定採用日本新幹線技術,意味著中國大陸高鐵技術不被採用。
日本傳媒報導,日本國土交通相石井啟一與泰國交通部長阿空,簽署鐵路合作備忘錄。報導提到,曼谷地鐵紫線已開通營運,該線亦採用東日本旅客鐵道公司旗下車輛製造公司所生產的列車。大陸曾向泰國大力推銷高鐵技術,最終未被採用於曼清高鐵。
近年,大陸產品在國際受阻之事,時有所聞,受阻原因往往不是技術或價格等缺乏優勢,大陸的工程技術,在國際有口碑,但大陸的強勢,常被國際間認為缺乏安全感,影響工程的國際談判。
英國原定七月二十九日,簽署一項由法國電力集團在欣克利角興建兩座新的核電計畫。該計畫由中國廣核集團提供金融支援。前英國首相卡麥隆大力支持這項投資。
但距離簽字儀式幾小時前,英國政府宣布重新評估該項目,推遲批准欣克利角核電廠,引起震動。
英國媒體報導,梅伊首相擔任內政大臣時,對卡麥隆推進該項目的熱情不以為然。梅伊的前同僚透露,梅伊曾表示擔心這項大陸的投資計畫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大陸《環球時報》報導,該專案被視為中英關係「黃金時代」的指標性合作,新首相一上台,就推遲了大陸很大參與的核電專案。莫非中英「黃金時代」跟著泡湯?
雖然一項投資不可能代表兩國整體關係,但大陸走上國際舞台,卻不斷受挫的實情,很大程度上,並不是技術性,而是友好和信任。
在激烈國際競爭中,價格、技術並非具絕對優勢,國家的軟實力、親和度,才是競爭制敵的法寶。
在緬甸,大陸所承建的專案,正面臨來自當地民眾愈來愈大的反對聲浪。隨著緬甸對外開放,及西方投資湧入,北京對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受到更多挑戰。
《美國之音》報導,大陸在緬甸的投資專案頻頻受挫,分析人士認為,北京必須調整心態,以適應新的政治環境。
最近幾年,大陸國有公司在緬甸承建一些大型基礎設施,遭遇當地民眾強烈反對,被迫停建。其中比較大的一個專案,就是中緬密松大壩。這個二○○七年動工、計畫投資三十六億美元的工程,二○一一年九月三十日被當時緬甸總統吳登盛叫停。
另一個受到影響的就是中緬合資的萊比塘銅礦。早在二○一一年,由於土地徵用補償及環境等問題,遭當地村民抗議,暫停一年多。復工之後,當地居民與環保人士仍要求停建
多方面因素,導致大陸在緬甸投資案受挫,主要原因是緬甸國內政治發生變化。這些投資案都是在二○○九年、二○一○年由緬甸軍政府所簽訂。在一定程度上,是緬甸人民對軍政府反感情緒,軍政府消失後,多少會轉移到大陸身上。
中緬經濟合作,近些年的確出現不少問題,包括大陸傳統的政治和經濟優勢,受到西方和亞洲競爭者的衝擊,但也有一些項目進展不錯,包括中緬油氣管道。
大陸海外投資遭遇各方競爭,需要調適以因應各方的政治及經濟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