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分發放榜,由於職業導向的科系愈來愈受重視,學生很快就搶光,相對地傳統老字號科系受到出路限制,就較少人問津,於是缺額出現。
申請入學已經變成兵家必爭之地,可是選擇性相對提高,就像不少三類的考生,非醫科不念,即便申請入學上榜,但非醫科或非台大、成大或陽明等名校,這些績優生選擇放棄。
面對生源出現缺口,顯然大學體質勢必要調整,如何精簡科系、創造自家特色,並且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成了未來大學經營的新重點。
更麻煩的是,陸生與交換生源,也因兩岸關係趨冷,很難再往上升,若想要借重境外生來補足本地生源的缺額,理論是如此,但事實卻很難盡如人意,所以多元招生讓生源多元化,也是大學經營的另一個重點。
大學生源出現缺額,當然是警訊,危機更是轉機,如何在經營特色與就業機會之外,還能保留科學基礎研究、人文與文化深度的探索與批判思想的耕耘,讓大學成為社會良心與智庫的精神,依舊延續與傳承下去,這才是少子化挑戰下,最難的一道教育問題。
孔令信(台北市/銘傳新聞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