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八月一日實施的勞工強制「七休一」政策,引發產業反彈;行政院邀集交通和勞動部舉行跨部會會議,決定延後兩個月實施。勞動部終於「聽命行事」,交通部也舒口氣說,客運暫不減班,中秋輸運可望無虞。
七休一紛擾近月,勞動部幾乎是「千山我獨行」,行政院則淡定以對。直到新制上路前不到三十小時,閣揆林全才緊急開會,讓危機暫時落幕。蔡總統多次保證,新政府將是「最會溝通的政府」,但執政以來,部會不同調,政院總在「火燒眉毛」時才出面。
七休一爭議主因勞動部未經溝通,就廢止「例假可挪移」函釋,把休假綁得死死的。但在三百六十行裡,有各種不同上班、排班、休假方式。各年齡層勞工的體能與需求也不同,勞動部想以單一制度「一體適用」,只會更增困擾。
頻繁的「髮夾彎」,引發勞工團體反彈,自在預料中。勞團稱,勞工本該享有合理休息時間,「資方(人力)成本不應由勞方買帳」。台鐵工會也揚言,過勞問題無法解決,將連署九月起連假不加班。
對七休一「雜聲」最多的是大眾運輸業。沒有人樂見司機疲勞駕駛,但運輸業具有全年無休的公共性,確有一定難度。
勞工團體認為七休一不應有例外,建議客運業調高薪資,調整運作機制和勞動條件,就不會找不到司機。但即使如此,未必能解決綁死的休假制。
多元社會無法滿足所有人,只能尋求最大公約數,而這需要溝通與妥協。不同立場團體都不能只從自己角度思考,而忽視整體發展。「整碗捧去」只會「呷緊弄破碗」。
勞團認為「不應有例外」,勞動部想要「一體適用」,顯示整個社會思考問題的一致性和邏輯也應予深究。一體適用看似平等、公正,卻是勞動部太「單純」或太怠惰的結果。在多元結構,不可能「沒有例外」。
「整碗捧去」也是「沒有例外」的思考模式,是零合遊戲的「孤注一擲」。台灣的政治民主化,社會運動卻逐漸發展出一種「霸氣心態」;往往霸道宣稱:「要就聽我的,不然就翻桌。」
太陽花學運「打敗」政府,學生「贏者全拿」,是歷史的轉捩點。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新任董事長答應全部條件,政府不敗而降拱手送出「贏者全拿」,也是勞工史的里程碑。
勞動部堅持「七休一」八月上路,雖有照顧勞工美意;卻也是「聽我的,否則免談」心態,是部會間沒有良性溝通的結果。勞工團體則基於對政府的不信任,對血汗工廠的敵視,堅持綁死的「七休一」,無意妥協。但多元社會裡沉默的多數,有人需要彈性排休,停休以便「積假」,可安排長天期的活動。沒有例外與彈性,反而變成惡制度。
「最能溝通」的理性對話,不只是心平氣和,還必須有相互理解,願意妥協的正面心態。經濟部長的思考裡,要兼顧勞工權益,勞動部長也要考量企業需求。「七休一」延後兩個月上路,俾勞動部有足夠時間與其他部會溝通,與勞資雙方協調。
國家整體發展是連動的,捍衛勞工權益,也要顧慮國家競爭力。陷入本位思考,無法綜觀全局,一切努力都將抵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