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道歉,有學者評述:「儀式相當熱鬧」。認為道歉演說內容,大體是陳述原住民所受的不公不義,都是已知的歷史事實,因此「聽起來有點像是『認識台灣史』的作文比賽」。
蔡總統以往被譏為「空心蔡」,主要指兩岸政策,因「反中」而模糊化,以保留迴旋空間。但從競選到執政,愈來愈多人批評蔡總統僅是「寫作文」;每次演說動人,都是情感豐富、詞藻華麗的抒情文、議論文,實質政策闕如。每次讀完作文,眾人不免要問「然後呢?」
蔡總統雖承諾於府內設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委員會,並親任召集人。但也被質疑,元首有任期制,單憑個人意志,可能人去政息。根本之計是機構法制化,有明確法源及穩定的法定權力。為此,原民立委提了五個草案,要求國會授權,但沒有得到答案。
原民學者稱:「蔡總統小心翼翼,避重就輕,不願意有比較宏觀的承諾,譬如恢復原民的主權,簽訂條約,比一九九九年陳水扁跟原民簽訂的『原住民族與台灣政府新的夥伴關係協定』還保守。」
「小心翼翼、避重就輕」真是說到關鍵。蔡總統遲來的道歉後,具體政策「支支吾吾,七折八扣,沒有令人興奮之處。」看來,蔡總統不僅對兩岸問題如此,對其他政策似乎亦然。
蔡總統「寫作文」,例子很多。去年參選時表示,現在的社會生病了,需三種力量來醫治,分別為:改革的力量,安定的力量及包容的力量。有媒體指出:「政見不是作文比賽」。
蔡英文選前的文化政見,也有網友謔稱作文比賽。她主張區分「文化活動」、「文化活動的產業面向」、「產業以文化加值」三者,兼顧文化資源運用與經濟產業升級,「但如何落實於現行規範與政府體制中,隻字未提。」網友稱,如今當選了,該是檢驗政見如何落實的時候了。
日前的誤射飛彈事件、國道火燒車事故,總統事後表示,「沒有紀律,便不叫軍隊」、「沒有安全,就沒有觀光」。有大學教授認為「沒有…,便不叫…」就像小學生作文,「誰都不得罪,乍聽有理,卻又最容易不了了之」,希望她講具體政策。
蔡總統日前接見全國工總代表,談「一例一休」爭議,要求照顧勞工「要多一分理解心情」、「多替勞工著想」。企業界認為總統幾乎都是實問虛答,或以提出問題來回應問題。有媒體以標題〈蔡作文極佳,勞資炸彈「一句理解」拆解?〉批評說「勞資雙方希望於政府的,是實際做法。」
上月底民調顯示,蔡總統聲望比上任之初大跌十四個百分點。媒體與學者紛紛質問:「還在說空話,要如何治國?」
總統向原民道歉後,接下來就是實踐原民轉型正義。最直接的問題由蘭嶼耆老提出,要求盡速遷移核廢場,否則恐怕會「滅島」。總統在府內道歉,府外則有未獲接見的原民團體抗議,提出六大訴求,就是不希望總統只是「寫作文」。行政院長林全表示,道歉只是開始,如何落實原住民基本法等,將會透過政策規畫,逐步落實。這個「然後呢」是否具體作為,原民必將積極等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