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商圈月前組「勸離街友小組」,每晚十時出動,成效不錯。為維持現況,居民掛出布條,寫著「嚴禁在此睡覺、逗留、飲酒、賭博或堆放任何私人物品」,並計畫買更多布條,掛在街友易聚集處。
有學者表示,掛布條「是言論自由,可以接受」,「只要沒有實際勸離、收走街友物品,也未妨害街友生命」。社會局則表示,希望商圈店家、住戶不要太排斥街友。學者無視已「實際勸離」行動,高談言論自由。官員「希望不排斥」,訴諸溫情主義。兩者皆無益於解決問題。
去年曾有議員建議市府,將遊民載到陽明山,比照九二一地震蓋組合屋安置,「晚上開車送街友上陽明山,早上再放下來散步」。同時也有議員批評慈善團體送便當,街友才會聚眾。更有議員建議架設探照燈,讓艋舺公園的夜晚和白天一樣亮,讓遊民感到缺乏隱私,自然不會聚集。
社會局當時計畫白天邀請市集進駐,安排街頭藝人、裝置藝術,改變艋舺公園氣氛。結合社區資源,讓街友於社區打掃「以賑代工」。市長柯文哲表示,公園已逐漸變乾淨,遊民也變少,「很多局處都在努力」。但市府作為仍嫌不足。
學者、官員、議員分別代表不同的社會精英,扮演「專家」角色。英國金融時報近日〈我們為什麼不再信任專家?〉一文,可供我們反思。
金融時報指出,脫歐公投前,學者、國會議員等專家拿出嚴肅統計數據,警告脫歐的經濟等代價。但政治家麥克戈夫表示:「這個國家民眾已經受夠專家了。」事實證明,民眾無視專家建議。有人將此歸結為反精英的民粹主義。
反精英的民粹主義,是指人們正在脫離一個「垂直信任體系」(在這個體系裡,人們信任那些看起來比自己有權威的人),轉向一個「水平信任體系」(在這個體系裡,聽取同類人的建議)。
南海仲裁結果,太平島被降級,漁民決定「自己的主權自己護」就是例子。漁民組成船隊,登島護主權。漁民表示,既然政府不夠力,乾脆自己來。
萬華遊民問題存在幾十年,每晚約有三百人聚集,是龐大的人潮。政府不能解決老問題,商圈自己執行勸離,是對「垂直信任體系」的不信任。
金融時報指出,近年人們對政府、大企業及媒體的信任已坍塌,在美國幾乎只有軍隊尚頂住這一趨勢。在台灣連國軍都被流浪狗打敗。街友沒有類似動保團體的保護,命運更不堪。提出「陽明山對策」的議員說,他不怕外界批評,「如果遷就遊民,那萬華人呢?」這好比說「如果遷就釘子戶,那其他住戶呢」,的確是問題。
各國反精英成為趨勢,勢將造成惡性循環。政府因某個民粹而上台,又因另一個民粹而下台,或政策不斷出現髮夾彎。
菲律賓民粹的新總統杜特蒂誓言,就任三到六個月剷除毒梟。警方以血腥手段掃毒,迄今已有數百多名毒犯被處死,近六萬人自首。民心大快。
杜特蒂的作法固不可取,但任何國家施政者若不能快刀斬亂麻,而讓小問題拖成大毒瘤,人民終將不耐。連街友只有三百人都無法處理,「垂直信任體系」哪裡還有權威,值得人民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