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廷鋐
車子沿著汶水溪開進台七十二線省道,一路上白濛濛的細雨讓省道上斗大的路標顯得不真實,頃刻之間眼前一黑,車子駛入了隧道,也讓我深陷歷史的迴廊。
發源自苗栗縣鹿場大山西南側的汶水溪,是苗栗山區的活水泉源,原住民泰雅族人在此樂天知命的生活;隨著西力東漸及清領時期治台官員的開山撫番,泰雅族人的領地──出磺坑,一夕之間成為開採石油的處女地,但因產量不豐,故開採情況不佳,出磺坑因而未能如九份、金瓜石成為大規模的礦業聚落。
數十年後,時序進入日治時期,才有客家族群移墾汶水溪與出水坑溪的匯流處;國民政府時期,派出所、農會、電信局……等機關在這裡設立,這兒也是外地居民進入山區辦理入山證的關隘,此處儼然成為商賈交易貨物的集散地,一時之間摩肩接踵,街頭巷弄好生熱鬧。
不一會兒,映入眼簾的情景轉換成一片恬靜的河谷風光,我才注意到路旁斗大的文字:「汶水、泰安──兩公里」。搖下窗戶,調皮的雨點順著風胡亂湧入,我用力吸了幾口氣,享受這難得的清新,清新的空氣中著實瀰漫著令人掛念的鄉土味,讓飄泊在外已然一段時日的我,卸下一層層心防;前方的號誌黃燈閃爍、紅燈亮起,看著汶水溪與出水坑溪的匯流處,憶及長輩提起的那段過往:我們的家鄉舊名「洗水坑」,客語意謂水質清澈的溪水流過之處,這裡的豆腐之所以有名就是因為水質好……
身後的車輛,此起彼落的喇叭聲聲催促,似乎助長心中膨湃的情緒潰堤,一陣陣乾煎豆腐的香氣飄進車窗裡,熟悉的溫暖在鼻腔中溫柔的瀰漫著,此刻,我知道我的家鄉──清安到了!
和友人信步走在兒時嬉戲的巷弄,我就像隻九官鳥般細數過往的風采,不知不覺走進了故人居所,屋內的熱鬧聲一如往昔,只是多了分疏離感;屋內的裝潢一如往昔,只是家居擺設變了樣;屋內的豆腐香一如往昔,只是這次回到清安豆腐街,一切有那麼些似是而非……
因為豆腐香,清安老街盛名遠播;因為豆腐香,清安老街遊客如織;因為豆腐香,清安老街不一樣了。再次回到清安老街,進入昔日嬉戲的故居,環顧四周,在牆面上除了菜單之外依稀還可以看見剛撕下廣告紙的痕跡──「頂讓」兩字,仍斑駁地映在牆上。
點了盤文火慢慢煎製的豆腐以及鮮採竹筍湯,一口咬下搭配著獨特蒜蓉醬的嫩豆腐,在口中細細咀嚼,霎時間那些過往、濃烈的回憶湧上心頭;順口的清湯夾帶著綠竹筍的脆,迅速收服我的味蕾,鮮甜的口感在舌尖環繞如同弦音繞梁多日不絕;底韻濃郁的湯頭,如同數十年的回憶層層堆疊,憶及那些過往,已成為生命中的那些曾經的美好。
曾經,不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