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這天,我穿著帶有印尼風的襯衫進教室,心情愉快。這是一位印尼僑生送我的,原因是我對他很照顧。這孩子雖是華人,但父母都不會中文,他補習了幾個月就勇敢地來台升學。
我還對三位韓國美女施以關愛的眼神,她們來台的理由是:韓國的大學難考啊,不得已往境外發展。以上幾人中文程度不佳,我們偶然雞同鴨講,要溝通好一會兒。
中文有多難學?看以下諸例即知:
例一:「你根本不了解我」、「做人的根本在『誠信』」,兩個「根本」意義完全不同,初學者怎麼弄得清楚?
例二:「五四運動」、「舉行運動大會」,兩個「運動」也意義完全不同。更妙的是下一例:
「中華少棒大敗日本隊」,何謂「大敗」?中華隊到底是贏了還是輸了?個人的意見是「把對方打得大敗」,所以是贏了。這是類似文言文用法,為避免誤解,改用「大勝」較妥。
等一等,「大勝」雖然意義明確,卻少了文字的典雅與轉折,文言文的妙用在此。
另有一例:《孟子.公孫丑下》有載「孟子去齊」。由字面上看來是「孟子去齊國」,其實相反,是「孟子離開齊國」。此「去」字作「離去」解,相當於英文的leave。所以,讀古書必須回到當時的情境,才不至於望文生義,鬧出笑話。
我遇過一位來台的義大利人,他是個語言天才,還是個梵文老師呢。但他說,惟獨中文他學不起來。所以,我能不多體諒這些僑生同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