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明
「斟酌」一詞的使用大約始於戰國時代,《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百姓若能隨著季節的變化得宜,事業可以受到獎勵,那麼貨物就能源源不絕;賦稅公平即得以充實府庫,則貨物必然容易流通。是故明智的君王必謹慎維護百姓四時和樂,對於政府的用度節儉支出,另考量開闢財源,且經常反復考量而取捨。猶如極深的水使天下必有餘,如此君上即不須憂慮不足。
《韓非子.揚權》︰「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覈理而普至。至於群生,斟酌用之,萬物皆盛,而不與其寧。」自然之道是在無形中處處存在並發展,有德者則通達存在自然的道理乃至人生道理。至於一般群眾,就對這些道理思考以後決定取捨,那麼萬物將自然興盛,而不讓萬物毫無聲息。
僅舉兩則戰國時代文獻的「斟酌」,皆為反復考慮以後決定取捨之義。但在佛經裡卻大多當作惦量或掌握分寸使用。
東漢康孟詳譯《佛說興起行經》:「大眾圍遶,往詣王宮,就座而坐。王即下食,手自斟酌種種餚。」此為阿闍世王聞佛說法之後,恭請佛陀與五百大比丘,偕阿羅漢來到王宮,依序而坐。阿闍世王即供養種種美食,親自用手惦量多寡適度(印度自古至今皆以右手取食),表達誠意。
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諸船師等,察眾坐定。手自斟酌餚膳飲食,供養訖已。皆於佛前,渴仰聞法。」講的是舍衛國內之伊羅拔河有許多船舶業主,渴望聽聞佛陀說法。乃禮請佛與大比丘眾坐定,業主各自惦量好份量的食物飲品,供養佛陀與諸阿羅漢。以上二則的「斟酌」皆為惦量義。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若有愚人翫習其法,十二部經靡不斟酌,亦不觀察其義。所以然者,由不究竟正法義故。」如果習經、誦經皆不反復考慮以後決定專修取捨,亦不加觀察前後文以思索其義,則不能究竟佛法真理。此文之前有個譬喻,猶如以手捉摸蛇尾而遭毒蛇回頭咬死。這裡的「斟酌」即反復考慮以後決定取捨,就不是惦量。
如今普通話已不流行「斟酌」一詞,唯閩南語仍一貫保留使用,如叮嚀親友子女對投資理財須好好惦量、掌握分寸,便是講「斟酌」(tsimtsi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