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變聲帶 咽喉癌患者重聲

 |2016.07.13
2145觀看次
字級
腸道變成聲帶,陳宏基醫師以顯微重建,讓癌友重新獲得新生,可以吃飯、講話。圖/陳宏碁

【本報台北訊】腸道變成聲帶,重建發聲器,原本無法言語的咽喉癌患者術後能夠講話,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陳宏基自創「自體腸道移植重建發聲器」,現已協助一百四十五名患者重拾嗓音,技術獨步全球,成為台灣之光。

醫術巧奪天工

台灣醫療水準超高,外交部與Discovery頻道攜手合作,完成《台灣無比精采:醫療精英》,記錄國內九大傲視全球醫療技術,希望將台灣醫療成就推至世界舞台。包括自體腸道移植重建發聲器、龐貝氏症治療、智慧型眼鏡手術等,紀錄片將在二十日晚間在Discovery頻道首播,也將在亞洲三十個國家播送。

外交部昨天下午在台北賓館舉辦首映記者會,邀請副總統陳建仁出席並致詞。陳建仁表示,台灣也曾經走過傳染病肆虐的年代,但在國際社會的協助及國內醫療先進的努力下,脫離了許多傳染病的威脅。他期勉台灣醫療精英以醫療技術回饋國際社會,實現醫療人權的普世價值。

陳宏基教授「自體腸道移植重建發聲器」,讓腸道變聲道,協助咽喉癌、甲狀腺癌等患者於術後重新發聲,部分因化學物質灼傷食道、聲帶的傷者因此可吃東西、與人講話溝通。醫療技術巧奪天工,名列台灣醫療精英群雄譜。

陳宏基表示,部分咽喉癌及甲狀腺癌患者切除腫瘤時,傷及聲帶、發聲器,術後無法講話,即使裝上電子喉嚨、外接式發聲器,說話音調有如機械人聲,影響人際關係。

陳宏基說,聲帶表面粗糙不平,配合一個小出口,產生渦流,進而發出聲音。在人體器官中,僅有腸道有類似構造,腸道有皺摺,加上小孔洞,能被用來代替聲帶。

升結腸重建食道

這項手術包括重建食道及聲帶等兩大部分,以升結腸來重建食道,至於聲帶則利用迴盲瓣、迴腸來重建發聲器,歷經六次研發,最近有了突破性發展,將腸道肌肉神經與人體控制肌肉的神經連接在一起,患者透過手部及頸部,就可以控制音量及頻率。

陳宏基指出,患者術前無法說話及進食,僅能聞聞味道,透過灌食,補充營養。術後可順利吃東西,恢復說話,聲音接近原來的發聲,只是音頻較低一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