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東山彰良 書寫真實 台北溫暖回憶

郭士榛 |2016.07.10
3135觀看次
字級
東山彰良在《流》的簽書會。圖/圓神出版提供
《流》中文版書封 圖/圓神出版提供
蔡英文總統接見東山彰良。圖/圓神出版提供

文/郭士榛 圖/圓神出版提供

他五歲時隨父母全家移民日本,卻在四十多年後,憑著對台北生活的深刻印象,以及對祖父親身參與國共內戰的體驗,寫了一本有著黑色喜劇般的小說《流》,二○一五年這位台籍旅日作家東山彰良的小說《流》奪下日本直木賞,轟動日本、台灣,如今中文版已在台灣面世。

知名作家小野讀這本小說時愛不釋手、徹夜讀完,他沉迷書中故事,因為作者所描述的生活環境,就是他熟悉的台北萬華,小野表示,《流》是推理小說,也是青春小說,更是娛樂性的小說,因為太好看,他推介給朋友,結果書不斷被借出,現在早已不知書歸何處了。

東山彰良今年四十八歲,但外型年輕,自在隨和,被問到得獎後的壓力,他直率答:「沒有壓力,因為自己沒想過會得獎,未來會繼續放手去寫。」下一本作品將會寫更多有關台灣的故事,他認為在文化與文學發展上,台灣具有包容性,讓人感覺舒服。

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雙親都是台灣人,父親是旅日知名學者王孝廉,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的權威學者,也是詩人,筆名王璇。小說《流》開頭引用的詩句就是王璇寫的〈魚問〉,隱隱表達他對父親的崇拜。

東山彰良談到這次訪台與幼時的記憶有何不同,「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街道環境與小時候相比來得乾淨許多。」東山彰良開口說話時竟是一口流暢的中文,讓人驚訝。他表示,五歲移民日本,有段時間都不會聽、也不會說中文,當暑假返台看望祖父母時,祖父對他已不會中文一事相當生氣,告訴他媽媽「無論如何都不可放棄學中文」,再回日本後,媽媽都會要他寫書法練中文,才奠定口說流利中文的底子。

筆名濃縮多元身世

東山彰良表示,創作時用中文本名也可以,但為了讓日本人容易接受,決定取筆名,「東山」是將祖父故鄉「山東」倒過來,而「彰良」是太太為他算筆劃,從幾組名字中挑選有「彰」字的這一組,因是他幼年生活過的地方、也是媽媽工作過的「彰化」,筆名濃縮了他多元的身世。

東山彰良至今仍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他自認「對國族沒有特別歸屬感」,也無太多認同掙扎,「我只是一個出生在台灣,生長在日本的身分認同」但論中、日、台三地,他說回台灣、日本都有回家感覺,但中國大陸他只待六個月,沒有特別情感。關於「尋根」問題,「是祖父過世後,周遭人都在談祖父生前事,引起我長時間思考後醞釀出《流》這本小說。」

價值觀不是絕對的

東山彰良表示,《流》不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其實十多年前他已在文壇出道,作品涵蓋推理、奇幻、青春等類型。在文化與文學發展方面,東山彰良認為目前台灣「是個滿有挑戰的地方」,因為有著多元價值觀,而文學的功能可以將這些價值觀相對化,作家透過文學呈現,讓讀者接受並了解多元的價值觀,讓每個人知道「價值觀不是絕對的」。

東山彰良表示,祖父是山東老兵,在國共內戰時是國民黨游擊隊,「我醞釀許久想寫祖父的人生經歷,但自覺尚無把握」,因此,《流》先讓父親登場當作練筆,以一九七○年代台灣為背景,書中歷經聯考、退學、入伍的十七歲叛逆青年葉秋生,就是他父親親身經歷的故事。

小說開場的一九七五年他才七歲,也是他最後一次在台北小南門長時間居住的一段美好記憶。東山彰良表示,那一年蔣介石總統逝世,書中以葉秋生的祖父被謀殺為引,融入祖父參與國共戰爭、輾轉來台的大歷史,再加上青春、愛情、神鬼等元素,劇情高潮迭起。

東山彰良說:「《流》的故事與其說是寫國共內戰,不如說為了描述那時代的台灣,不得不把戰爭放進來。」而選擇書寫「在台外省人」也並非刻意,他回憶幼時住在萬華廣州街,周遭確實很多外省人,但上學後反而遇到很多本省同學,「我很想學台語,但沒學成。」筆下提到的廣州街、中華商場,甚至清晨在街上叫賣的豆花滋味,都是他當年對台北真實溫暖的回憶。

半夜餵奶 興起寫作念頭

二○一五年七月十六日,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榮獲日本第一五三屆直木獎,這個消息不僅撼動了日本出版界,也在台灣造成熱烈回響。因為,《流》這部作品竟同時擄獲九位重量級評審的青睞,得到史無前例的滿分殊榮,也是大家毫無異議,在第一輪就一致通過的作品,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流》卻讓奇蹟發生了。

東山彰良表示,為了等大賞名單揭曉,出版社編輯還在公司附近小酒館邀集大家一起等待,當大賞揭曉後,大家都開心得不得了。但東山彰良表示很意外自己的作品獲得如此殊榮,自己只是以備忘錄的方式,將小說人物活過的世界記述下來。

年近四十八歲的東山彰良說,自幼照顧他的大人們,幾乎都已踏上了黃泉不歸路。儘管如此,當他處於最幸福的時刻,或是落在失意深淵時,抑或陷入發呆狀態,仍會覺得那些人就在自己身邊。他說:「這些往生者與我同在。我要感謝他們,如同感謝那些活著的人一樣。」

東山彰良是繼邱永漢、陳舜臣之後,第三位獲得直木獎殊榮的台籍作家,再加上《流》描寫的是發生在台灣的故事,因此得獎消息傳出後不久,就有十家出版社積極爭取這部作品的中文版授權,出版界為此掀起了一場版權大戰。

小說原著以日文呈現國語、台語及台灣國語等複雜的語言情境,這也考驗譯者的功力。中譯本忠實呈現故事情節,譯者時而更動句子順序,以更貼近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

東山彰良一九六八年出生於台北,五歲因父親留學廣島而移居日本,其間短暫返台就讀南門國小,後舉家定居福岡。東山大學畢業後曾任職航空公司,隨即考上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後前往中國大陸吉林省攻讀博士,返日後在福岡的大學教授中文。

東山也曾在警察局擔任非法居留者的翻譯工作,以維持家計。他表示,是半夜起來幫小孩餵奶時,突然興起寫作的念頭。

二○○二年,東山彰良以《逃亡作法》獲得推理小說獎項,嶄露頭角。除推理小說,還出版《火影忍者》系列作品等。

家人陪伴 度過走投無路的生活

「《流》是我十幾本小說中,寫得最輕鬆且最快的,三個月時間即完成。」原本只想寫短篇或中篇,有機會在雜誌發表就好了,沒想到因為不斷有小時候的回憶,所以愈寫愈快樂,愈寫愈長。當時編輯看了覺得太長,且有些部分很荒唐,所以刪掉了大部分。」東山彰良很感謝出版社的編輯,出版前他們也擔心能否暢銷,邀請很多人先讀了小說,聽了他們的意見。

東山彰良指出,自己以前出版的書並不暢銷,所以都會擔心有無出版社願意出版,內心始終沒有安全感,但自從得到直木賞後較安心,近幾年出版社都會願意出版他的書。「明年在日本會出版一本科幻小說,是以前一本科幻小說的前傳。」東山彰良認為,作者出書只要受到讀者認同、喜歡,就是再啟書的新生命。

「我寫作都是早上、下午時間寫,會放和自己要寫的故事情境相近的音樂,一般都很順,但有時也會卡住沒有靈感,此時我會放下,什麼都不想,過段時間會發現眼前開了一扇門,又可海闊天空的書寫。」東山彰良述說自己寫作心境。

談及家人,東山彰良很感謝父母、妻子對他的支持,「我也有過懷才不遇的日子,當時在東京做事,因不愉快想辭職,雖然母親認為我在逃避而不滿,父親反而支持我,但由此我也體悟到逃避不是辦法,一定要面對現實。」而妻子更是一路支持他,也是他每本小說的第一個讀者,會提供意見修正不足之處,甚至陪他走過走投無路的生活。

因為《流》書寫家族,也是第一部主動拿給父母看的作品,「如果他們不認同,我就不會出版。」沒想到《流》獲獎,將他推上巔峰。育有兩子的東山彰良說,等小兒子兩年後上大學,他就辭去中文講師,全職寫作,目前正構思祖父題材的新作,會嘗試各種風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