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東山彰良 書寫真實 台北溫暖回憶 郭士榛 |2016.07.10 語音朗讀 317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東山彰良在《流》的簽書會。圖/圓神出版提供 《流》中文版書封 圖/圓神出版提供 蔡英文總統接見東山彰良。圖/圓神出版提供 文/郭士榛 圖/圓神出版提供 他五歲時隨父母全家移民日本,卻在四十多年後,憑著對台北生活的深刻印象,以及對祖父親身參與國共內戰的體驗,寫了一本有著黑色喜劇般的小說《流》,二○一五年這位台籍旅日作家東山彰良的小說《流》奪下日本直木賞,轟動日本、台灣,如今中文版已在台灣面世。 知名作家小野讀這本小說時愛不釋手、徹夜讀完,他沉迷書中故事,因為作者所描述的生活環境,就是他熟悉的台北萬華,小野表示,《流》是推理小說,也是青春小說,更是娛樂性的小說,因為太好看,他推介給朋友,結果書不斷被借出,現在早已不知書歸何處了。 東山彰良今年四十八歲,但外型年輕,自在隨和,被問到得獎後的壓力,他直率答:「沒有壓力,因為自己沒想過會得獎,未來會繼續放手去寫。」下一本作品將會寫更多有關台灣的故事,他認為在文化與文學發展上,台灣具有包容性,讓人感覺舒服。 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雙親都是台灣人,父親是旅日知名學者王孝廉,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的權威學者,也是詩人,筆名王璇。小說《流》開頭引用的詩句就是王璇寫的〈魚問〉,隱隱表達他對父親的崇拜。 東山彰良談到這次訪台與幼時的記憶有何不同,「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街道環境與小時候相比來得乾淨許多。」東山彰良開口說話時竟是一口流暢的中文,讓人驚訝。他表示,五歲移民日本,有段時間都不會聽、也不會說中文,當暑假返台看望祖父母時,祖父對他已不會中文一事相當生氣,告訴他媽媽「無論如何都不可放棄學中文」,再回日本後,媽媽都會要他寫書法練中文,才奠定口說流利中文的底子。 筆名濃縮多元身世 東山彰良表示,創作時用中文本名也可以,但為了讓日本人容易接受,決定取筆名,「東山」是將祖父故鄉「山東」倒過來,而「彰良」是太太為他算筆劃,從幾組名字中挑選有「彰」字的這一組,因是他幼年生活過的地方、也是媽媽工作過的「彰化」,筆名濃縮了他多元的身世。 東山彰良至今仍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他自認「對國族沒有特別歸屬感」,也無太多認同掙扎,「我只是一個出生在台灣,生長在日本的身分認同」但論中、日、台三地,他說回台灣、日本都有回家感覺,但中國大陸他只待六個月,沒有特別情感。關於「尋根」問題,「是祖父過世後,周遭人都在談祖父生前事,引起我長時間思考後醞釀出《流》這本小說。」 價值觀不是絕對的 東山彰良表示,《流》不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其實十多年前他已在文壇出道,作品涵蓋推理、奇幻、青春等類型。在文化與文學發展方面,東山彰良認為目前台灣「是個滿有挑戰的地方」,因為有著多元價值觀,而文學的功能可以將這些價值觀相對化,作家透過文學呈現,讓讀者接受並了解多元的價值觀,讓每個人知道「價值觀不是絕對的」。 東山彰良表示,祖父是山東老兵,在國共內戰時是國民黨游擊隊,「我醞釀許久想寫祖父的人生經歷,但自覺尚無把握」,因此,《流》先讓父親登場當作練筆,以一九七○年代台灣為背景,書中歷經聯考、退學、入伍的十七歲叛逆青年葉秋生,就是他父親親身經歷的故事。 小說開場的一九七五年他才七歲,也是他最後一次在台北小南門長時間居住的一段美好記憶。東山彰良表示,那一年蔣介石總統逝世,書中以葉秋生的祖父被謀殺為引,融入祖父參與國共戰爭、輾轉來台的大歷史,再加上青春、愛情、神鬼等元素,劇情高潮迭起。 東山彰良說:「《流》的故事與其說是寫國共內戰,不如說為了描述那時代的台灣,不得不把戰爭放進來。」而選擇書寫「在台外省人」也並非刻意,他回憶幼時住在萬華廣州街,周遭確實很多外省人,但上學後反而遇到很多本省同學,「我很想學台語,但沒學成。」筆下提到的廣州街、中華商場,甚至清晨在街上叫賣的豆花滋味,都是他當年對台北真實溫暖的回憶。 半夜餵奶 興起寫作念頭 二○一五年七月十六日,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榮獲日本第一五三屆直木獎,這個消息不僅撼動了日本出版界,也在台灣造成熱烈回響。因為,《流》這部作品竟同時擄獲九位重量級評審的青睞,得到史無前例的滿分殊榮,也是大家毫無異議,在第一輪就一致通過的作品,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流》卻讓奇蹟發生了。 東山彰良表示,為了等大賞名單揭曉,出版社編輯還在公司附近小酒館邀集大家一起等待,當大賞揭曉後,大家都開心得不得了。但東山彰良表示很意外自己的作品獲得如此殊榮,自己只是以備忘錄的方式,將小說人物活過的世界記述下來。 年近四十八歲的東山彰良說,自幼照顧他的大人們,幾乎都已踏上了黃泉不歸路。儘管如此,當他處於最幸福的時刻,或是落在失意深淵時,抑或陷入發呆狀態,仍會覺得那些人就在自己身邊。他說:「這些往生者與我同在。我要感謝他們,如同感謝那些活著的人一樣。」 東山彰良是繼邱永漢、陳舜臣之後,第三位獲得直木獎殊榮的台籍作家,再加上《流》描寫的是發生在台灣的故事,因此得獎消息傳出後不久,就有十家出版社積極爭取這部作品的中文版授權,出版界為此掀起了一場版權大戰。 小說原著以日文呈現國語、台語及台灣國語等複雜的語言情境,這也考驗譯者的功力。中譯本忠實呈現故事情節,譯者時而更動句子順序,以更貼近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 東山彰良一九六八年出生於台北,五歲因父親留學廣島而移居日本,其間短暫返台就讀南門國小,後舉家定居福岡。東山大學畢業後曾任職航空公司,隨即考上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後前往中國大陸吉林省攻讀博士,返日後在福岡的大學教授中文。 東山也曾在警察局擔任非法居留者的翻譯工作,以維持家計。他表示,是半夜起來幫小孩餵奶時,突然興起寫作的念頭。 二○○二年,東山彰良以《逃亡作法》獲得推理小說獎項,嶄露頭角。除推理小說,還出版《火影忍者》系列作品等。 家人陪伴 度過走投無路的生活 「《流》是我十幾本小說中,寫得最輕鬆且最快的,三個月時間即完成。」原本只想寫短篇或中篇,有機會在雜誌發表就好了,沒想到因為不斷有小時候的回憶,所以愈寫愈快樂,愈寫愈長。當時編輯看了覺得太長,且有些部分很荒唐,所以刪掉了大部分。」東山彰良很感謝出版社的編輯,出版前他們也擔心能否暢銷,邀請很多人先讀了小說,聽了他們的意見。 東山彰良指出,自己以前出版的書並不暢銷,所以都會擔心有無出版社願意出版,內心始終沒有安全感,但自從得到直木賞後較安心,近幾年出版社都會願意出版他的書。「明年在日本會出版一本科幻小說,是以前一本科幻小說的前傳。」東山彰良認為,作者出書只要受到讀者認同、喜歡,就是再啟書的新生命。 「我寫作都是早上、下午時間寫,會放和自己要寫的故事情境相近的音樂,一般都很順,但有時也會卡住沒有靈感,此時我會放下,什麼都不想,過段時間會發現眼前開了一扇門,又可海闊天空的書寫。」東山彰良述說自己寫作心境。 談及家人,東山彰良很感謝父母、妻子對他的支持,「我也有過懷才不遇的日子,當時在東京做事,因不愉快想辭職,雖然母親認為我在逃避而不滿,父親反而支持我,但由此我也體悟到逃避不是辦法,一定要面對現實。」而妻子更是一路支持他,也是他每本小說的第一個讀者,會提供意見修正不足之處,甚至陪他走過走投無路的生活。 因為《流》書寫家族,也是第一部主動拿給父母看的作品,「如果他們不認同,我就不會出版。」沒想到《流》獲獎,將他推上巔峰。育有兩子的東山彰良說,等小兒子兩年後上大學,他就辭去中文講師,全職寫作,目前正構思祖父題材的新作,會嘗試各種風格。 前一篇文章 走進獨立書店 池上書局 在地唯一 走過一甲子 下一篇文章 老與死 我們的必修課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書頁微光】 《正念自律》 助你找回平靜 活出人生意義【圖文書】 《被雲踩到了!?》 自在徜徉想像力的笑聲中【精選書摘】《人生得遇蘇東坡》 放過自己 才是人生最大智慧【深頁凝視】《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還有攝影家三叔公》 沖印年代的光與影【書市隨筆】《江河旋律》 王鼎鈞 百歲華語散文大師【瀾光筆記】《虎靈寓言》 傷痕氏族的誕生 作者其他文章楊景翔 考上大學終於翻轉命運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