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開到荼蘼花事了(下)

文與圖/陳牧雨 |2016.06.28
6338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與圖/陳牧雨

或許因為荼蘼以白色為大宗,而白色花一向以香氣取勝。所以,明朝袁中郎所著《花祟》裡提到酴醿時注釋說:「酴醿,也作荼蘼、荼糜等,薔薇科落葉小灌木,於暮春時開花,有香氣。」

秦觀的〈賞荼䕷有感〉說︰「春來百物不入眼,惟見此花堪斷腸,借問斷腸緣底事,羅衣曾似此花香。」聞香憶香,真有「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的況味。

陸游也這樣說荼蘼︰「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朱淑貞的《客中思家》說︰「微風過處有清香,知是荼蘼隔短牆。」

蘇東坡說荼蘼:「不妝豔已絕,無風香自遠。」而李清照則說︰「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醿。」可見荼蘼是一種很香的花。

不過,雖說酒黃不是荼蘼花的正色,但荼蘼花與酒似乎另有很深的淵源。

宋朝朱弁的《曲洧舊聞》有這樣的記載︰「蜀公(范鎮)居許下,於所居造大堂,以長嘯名之。前有荼蘼架,高廣可容數十客,每春季,花繁盛時,燕(宴)客於其下。約曰:『有飛花墮酒中者,為余浮一大白。』或語笑喧嘩之際,微風過之,則滿座無遺者。當時號為『飛英會』,傳之四遠,無不以為美談也。」

試想︰在荼蘼花架下繁花盛開時宴客,並與客約定,只要有落瓣掉入酒杯中,就要罰喝一杯酒,如此酒香沁花香,未喝已先醉,更遑論花香酒香一起入喉?所以微風拂過,滿座沒有一人倖免而不醉的。

以墜花當酒令,花落酒中、花落衣襟,甚至微風過後,滿桌花瓣、滿宴飄香,中國文人真是過得浪漫至極。

這種「飛英會」的飲宴雅況,在歷史上,大概也只有王右軍〈蘭亭集序〉所描述的「曲水流觴」堪可比擬吧?

可能是受到「飛英會」的影響,宋人另有一種製作荼蘼酒的方法。 首先將一種稱為「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粉末,放入酒中封存,等到要喝的時候再開瓶取酒,然後在酒的表面上灑滿荼蘼花瓣,稱之為「荼蘼酒」。

如此不但香上加香,而且看著白色的花瓣漂浮在酒杯上,真是集味覺、嗅覺及視覺於一體的極大感官享受。

今年五月,台北春天的花事已近尾聲,櫻花、木棉、紫藤都已開盡。植物園荷池裡新荷剛浮出水面。我在池畔的花架上看到密密麻麻滿架白色的花朵。趨近一看,說明牌上寫著︰「多花薔薇」。我心想,這應該就是古人說的荼蘼花吧?

看著白色的單瓣花朵,中間黃色的花蕊,像極了白色的酒杯盛著黃色的醇酒。我突然想起群芳譜說「酴醿」這名稱的來源︰「色黃似酒,故加酉字。」所謂的「色黃」,如果是指花朵中心的花蕊,這樣就不會把以白色為正色的荼蘼花說成黃色的花了!

「平生為愛此香濃,仰面常迎落架風。每到春歸有遺恨,典型猶在酒杯中。」這是宋人韓維有〈酴釄花〉詩句,典型的酒杯,不知說的是花還是「飛英會」裡真實的酒杯?抑或兩者都是?

荼蘼盛開於春暮,這是一個適合喝酒的季節。趁著還有花香,抓著春天的尾巴,向春天道別,這是何等風雅的事!

宋人晏殊的〈浣溪沙〉也曾這麼說︰「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真是!年年欲惜春,奈何春去是不容惜的,還不如好好珍惜還在你身邊的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