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金改是否執行、如何執行?引發熱烈討論,但筆者認為,在數大就是美的思維下,極可能淪為虛幻的商業浪漫主義。
在這個速度崇拜盛行的時代,政府把經濟金融諸多問題歸結為速度的問題,又把速度問題簡化為加速的問題,於是金改發展戰略被簡化為「買入、合併、擴張」戰略,也就是用金錢來購買速度或美其名為資本運作,認為只要二次金改達成規模經濟後,社會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此必須審視金改的目的和正當性。
台灣政治權力調動資源的能力十分強大,這就是台灣為什麼不容易發生局部經濟金融危機的基本因素,雖然有些行業看上去是那麼的危險,如寡占卻經營不善的台灣高鐵,但政府運用行政手段調動資源,拆東牆補西牆,將風險分散和轉嫁到財政、銀行系統甚至資本市場,使經營不善企業不至於一夜之間垮掉。但這就好築高壩,局部的風險雖然暫時解除,但隨著堤壩不斷的升高,整體的風險卻在不斷增加,一旦發生問題恐將整體崩潰,這個整體不僅是經濟系統,也包括政治、社會系統。
人們到了這個時候就會發現,除了剛性的權力鏈條外,台灣不僅是政治上的碎片,也是文化上的碎片。一個既缺乏經濟、政治認同,更缺乏文化認同的共同體,所有的人好像是被一種自以為有利可圖的短暫、投機的經濟利益聯繫在一起,但隨時都準備撤出這種毫無保障的臨時契約。
二次金改本來是執政當局痛下決心革除體制積弊的政策,然而在官官相護自尊心和現實的壓力,使得主管機關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為了繼續維持經濟的快速增長,以遮掩「台灣奇蹟」這個即將衰朽的神話,而不計代價地追求短期的表現,而且這種以數大為唯一追求目標的思路,已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
混亂的戰略、模糊的目標極可能使全國陷入一種可怕的「商業浪漫主義」中,片面追求金融機構規模的極大化,所導致的社會和經濟成本的耗損,也只能由百姓承擔。
二次金改是為了增進全民福祉,還是個別金融機構營收?二次金改是使人與人更和諧,還是加劇貧富差距、人與社會的緊張對立?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