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常見的併發症之一,臨床症狀包括頭痛、心悸、臉色蒼白、四肢無力、疲勞、運動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這些症狀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導致患者營養不良、免疫力降低、感染率、住院率增加之外,也是造成更多心血管併發症的主因,一旦輕忽,恐有致命之虞。
百歲人瑞張阿嬤,六年多前不明原因老覺得頭暈、疲倦、心臟亂跳,連站立起身時都站不穩;甚至在浴室摔裂了大腿骨。女兒原以為張阿嬤只是因為年邁虛弱,檢查發現,阿嬤因嚴重「腎性貧血」,才會老是不舒服、沒精神、食欲不好。
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克林,建議張阿嬤自費施打補血針(紅血球生成素),治療近五年多來,血色素一直穩定控制在理想範圍。
郭克林指出,腎臟病會導致貧血,貧血則會加重心臟負擔,也將連帶影響腎功能,三者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好好治療貧血,可打破此惡性循環,呼籲腎性貧血患者務必就醫回診追蹤。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秋錦指出,「腎性貧血」是因為腎臟功能損壞、造成紅血球生成素缺乏引起的貧血,其診斷標準為血色素男性於十三g/dL 、女性低於十二g/dL。腎功能愈不好,貧血機率愈高;建議第三期以後慢性腎臟病患者定期一至三個月檢查一次血色素,把握治療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