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先覺即智者賢人

文/陳俊明 |2016.06.01
2370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先覺」一詞於春秋時代即已出現,屬於上古漢語。《論語.憲問》︰「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提及孔子說:「不預先設想對方欺騙自己,也不去臆測對方懷疑自己。不過一旦遭遇到了,卻也能夠及時地覺察到端倪,這不就是賢者嗎?」

西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仁義法》︰「夫救蚤而先之,則害無由起,而天下無害矣。然則觀物之動,而先覺其萌,絕亂塞害於將然而未形之時,《春秋》之志也,非堯舜之智。」意思是能夠事先察覺禍害剛剛要發生之徵兆,即能杜絕亂事於未成形之時,這是《春秋》所重視先覺者之重要性而記載的,並非專指堯舜才有的智慧。

古文的文獻皆將「先覺」視為智者賢人或事先察覺禍害徵兆者;但,在佛經裡所講的「先覺」,大多指佛陀、得道高僧或事先發覺。

佛經最早提到「先覺」者,為約西元四一六或四一八年東晉佛馱跋陀羅與法顯合譯《摩訶僧祇律》:「世尊畏彼尸利耶婆比丘驚怖慚愧故,世尊作小聲令其先覺。時尸利耶婆見世尊已,疾行著衣隨世尊後禮足而住。」此處由於長老尸利耶婆比丘生病,白天睡眠養病覺醒之後,躡手躡腳的行動,世尊唯恐驚動他,就發出小聲音讓他事先發覺,世尊正在寮房。

接著西元四二一年後秦釋道朗撰《大般涅槃經序》:「寡聞之士,偏執之流,不量愚見,敢評大聖無涯之典。遂使是非興於諍論,譏謗生於快心。先覺不能返其迷,眾聖莫能移其志。」這是指︰一闡提能否成佛?確為教界諍論不已。但經北涼曇無讖譯出四十卷的北本《大般涅槃經》才平息了爭議。此處「先覺」指的是得道高僧。

西元五一六年梁僧祐撰《弘明集》:「佛者梵語,晉訓覺也,覺之為義,悟物之謂,猶孟軻以聖人為先覺,其旨一也。應世軌物蓋亦隨時,周孔救極弊,佛教明其本耳。」此處「先覺」即指佛與聖人,《弘明集》共使用七次「先覺」。另唐道宣撰《廣弘明集》用了十三次。

西元五一九年梁慧皎撰《高僧傳》:「太初事故方知先覺自爾。遷憩荊州止長沙寺,時沙門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經等,暢刊正文字辭旨婉切。」這在說高僧玄暢法師婉拒宋文帝延為太子師,具有先見之明;由於後來皇太子弒君,後又遭宋文帝的第三子剿滅。另玄暢駐錫荊州長沙寺時,《念佛三昧經》等譯出,玄暢以典雅文辭委婉校正。

約西元六○○年隋灌頂纂《國清百錄》:「師等離有為法求無上道,棄俗諸漏鑑在雅懷。由須獎訓未學修淨行,俾夫法門等侶咸歸和合,諸佛禁戒畢竟遵行。又此寺嘉應事表先覺,既理由冥感,即號國清寺。」此為隋煬帝追述智顗大師出家修清淨法,仍心懷眾生。故須講課促使生徒學習清淨法,讓僧眾和合相處,畢竟遵行佛制戒法。又此寺之好因緣為先師禪修事先感應,即號稱國清寺。(按︰隋煬帝楊廣任晉王時曾從智顗受菩薩戒,故敕文稱師。)

當今普通話裡已不用「先覺」表示佛或聖人,唯獨閩南語仍一貫以「先覺」作口語,常以某老先生因閱歷豐富,料事機先,而被尊稱為「老先覺」,其國際音標為(láusiangak)。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