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大多望子成龍成鳳,因此讓孩子成為下一個祖克柏的期望,說起來也不會太遙不可及。
圖/美聯社
編譯/廖玉玲
天下父母大多望子成龍成鳳,因此讓孩子成為下一個祖克柏的期望,說起來也不會太遙不可及。
這一輩的孩子從小就浸淫在科技的環境下,科技幾乎已成了他們的第二天分。比起上一代的科技企業家,這可謂他們最大的優勢。所以,不要過於擔心孩子花太多時間在電腦或手機。就算小時候不讓他們接觸電腦,長大後科技還是無所不在地影響他們的一切,因此反而要讓他們愈早接觸科技愈好。但這不是說就放任他們玩遊戲、逛社群網站。相反地,應該要讓他們花在科技上的時間變得更有建設性;想玩遊戲?不妨自己動手設計一個;想瀏覽別人的YouTube影片?不如自己來拍一段。
《華爾街日報》提出5點建議,助天下父母栽培出下一個祖克柏。
1.教養出解決問題的人
孩子抱怨哪個軟體或網站不好用時,不妨問他們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當科技裝置壞掉時,最好教孩子如何修好,而不是父母自己來。這會幫孩子培養出解決問題的心態,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往往正是源自於此。
2.教孩子善用社群媒體,
而且最好在13歲以前
科技新創企業並非都是社群媒體,但社群媒體通常是年輕人最有優勢的領域。在社群的世界長大,有助他們發現這個領域下一個機會,或是運用社群媒體發展出另一種創業模式。但一開始最好有大人引導他們在網路世界的「社交禮儀」。而讓孩子「聽你的」,從小開始養成習慣較容易。
3.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科技才能
青少年創業成功的案例,很多都跟寫程式有關,但你的孩子可能是YouTube上的紅人,或大受歡迎的部落客。讓孩子嘗試不同的內容創造和科技技巧,有助他們找到真正吸引自己的事物,然後深入發展這些技巧。可鼓勵孩子上一些相關課程或活動,對女孩尤該如此,她們通常需要多一點鼓勵,才會加入這個目前仍以男性為主的領域。
4.鼓勵孩子照新創企業的模式
規畫生活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成創業家,就要教他們用創業家的技巧做事,第一步就從利用軟體工具,管理和規畫生活開始,例如用Evernote做筆記、用Google Calendar安排行程。甚至追蹤學校作業和家事完成的進度等,都能用軟體進行。
5.讓孩子從小開始練習「開店」
一開始可以讓孩子嘗試設立部落格,或在線上互動遊戲開個帳號,只是要讓他們體驗設立一個真正有人互動、使用的東西是什麼感覺。
有人或許會說,這樣會不會剝奪孩子的童年?但其實這就是寓教於樂,而且對於在網路世界長大的孩子而言,童年經驗以數位的形式完成再自然也不過。
陸生掙脫高考煉獄 赴美念大學
范悅(音譯)是揚州人,跟全中國大陸的中學生一樣,她也來到升學的十字路口。她希望可以進理想中的大學,以後做個老師。不過她說,中國的大專院校多半死氣沉沉。她還聽說作弊沒什麼了不起,蹺課更是家常便飯,學生還得背誦「毛澤東思想」。
要進大學,得先過高考這關。由於競爭激烈,只有少數人得以進入少數那幾間名校。范悅心想,這整個過程只會讓她心力交瘁,什麼都學不到,一點意義也沒有。她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去美國。
在一次遊學行程後,她深深為美國校園優美的環境和自由的學術氣氛所吸引。儘管父母反對,她仍申請爾灣加州大學(UCI),而且還獲得錄取。
許多人以為,能到美國留學者非富即貴,有時確實如此,但隨著美國校園的外國學生逐漸攀升(5年來增加了4成),愈來愈多人跟范悅一樣只是一般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他們亟欲逃離家鄉的教育體系,希望到美國開開眼界。
北京並非不注重教育,當局砸下巨資,希望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高等教育;甚至為留住人才,還緊縮留學方案。
2000年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已增至2,500多所,去年夏天的畢業生將近750萬人,幾乎是2000年的8倍。相較之下,美國大學去年僅發出380萬張文憑。
中國的政策確實也打造出多所享譽全球的頂尖學府,不過政府的預算高度集中在約百所重點名校,其他學校只能「自食其力」。近來貴州大學校長鄭強的一番話引起熱議。他在一場教育論壇上表示,自1949至2012年間,中央撥給貴州大學的經費總計為人民幣1.63億元,「這63年的投入還比不上我以前工作的浙江大學兩個月的投入」。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音譯)比喻,這就像奧運,「選手拿了很多金牌,但整個國家的健康狀況依然很糟。運動不是為得獎,是為健康。教育也一樣」。
范悅家裡起初非常反對她出國念書,但范悅最後還是說服了父母親。但不是每個人都跟她一樣幸運,王瑜(音譯)的老家離揚州也不遠,但她最後還是只能就近去念了揚州大學,「出國留學實在太貴了」,揚州大學學費只要人民幣6000元左右,相當於926美元。
王瑜說,她可能還是會繼續念研究所,因為現在大學文憑已經沒什麼了不起,她也經常覺得念大學似乎沒有讓她的未來更有希望。
畢業後就算她當上老師,一個月可能也只是領人民幣3000元左右,跟她沒念過大學的父親差不多。
本版與經濟日報〈酷全球〉周刊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