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ASA工作的郭正光(右)與火星計畫「好奇號」副總工程師嚴正(左),昨向各界分享NASA工作經驗,並鼓勵年輕人朝夢想前進。圖/蘇健忠
【本報台北訊】太空人出任務時吃、喝什麼?怎麼讓探測車在火星上順利運作?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工作的郭正光、嚴正今揭祕。原來,太空人出任務時喝的水,有百分之八十都來自於自己的尿液循環再利用。在火星上駕駛價值高達二十五億美元的探測車「好奇號」,除了有趣,心臟得夠大顆,才能隨時面對未知挑戰。
由美國太空總署策畫,巡迴世界多國的「NASA—一場人類的冒險」太空特展,本周六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和台灣民眾見面。開展前夕,特別邀請NASA太空食物研究室主任郭正光、參與NASA火星計畫「好奇號」的副總工程師嚴正回台灣,分享在NASA工作的經驗。
郭正光在NASA主要為太空人打造菜單、把關太空食品的品質安全。他分享,太空食品需要考量重量、水分、安定性、營養健康等因素,且要設法讓亂飄的食物「固定」給太空人食用。
郭正光說,早年的太空艙很小,也沒有加熱設備,食物只能乾燥壓縮成真空包,不論包裝或長相都令人倒胃口,但現在技術愈來愈好、食物愈來愈多樣化,且包裝上印有條碼,地面上的營養師可隨時掌握太空人的進食狀況,確保營養。
在太空喝水又是另一難題,不可能帶大量、具重量的水上去,因此如何讓水分循環利用非常重要。郭正光解釋,太空人使用的水,有八成來自尿液循環利用,但太空上無法蒸餾加熱,現在淨水技術是透過旋轉減壓,讓水的沸點降低,再進一步處理其他物質。而他們的工作,就是要確保太空人喝到的是乾淨的水。
負責在火星上駕駛「好奇號」的工程師嚴正則分享,設計好奇號過程中,沒人知道火星到底是什麼樣,最困難的就是要設法解決「預知」的問題,儘管已事前預想各式情境,實際到火星上還是可能有狀況,這也是工作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