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社工 陪原童一起轉大人

李祖翔 |2016.05.24
2975觀看次
字級
要融入部落、帶動發展與改變,吳家慧等社工與義工、藝術家一起彩繪建物。 圖/吳家慧提供
自己的部落自己經營,吳家慧(右一)帶起社區改變風潮,讓原住民對家鄉更有責任心。圖/吳家慧提供
吳家慧覺得,社工一直都在做中學,連攪水泥都略懂一二,圖為協助彩繪。 圖/吳家慧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圖/吳家慧提供

去年八月,中颱蘇迪勒挾帶豪雨重創烏來、福山部落,被迫安置在新店大豐社福館的住民中,「獵人爸爸」小強特別掛心山上,總叨念「要回去整理家園、把道路弄好」,後來政府提供重建工作,他也熱心擔當小組長,與年前相比,他對家鄉很少表露如此濃烈的情感,賦予他「性情大變」的關鍵,是家扶社工吳家慧的出現。

社區展力 從彩繪開始

都市來的社工如何融入部落?吳家慧的回覆是:「我們連續三年邀國際義工與藝術家入山彩繪。」一○四年開始,吳家慧等人開始部落青少年展力工作,找出部落特色建物作美化,復興泰雅族的「姻親路」,推出結婚舞台等景點,更讓人們知道「揹得起新娘才算有擔當」的傳統智慧,而在他們帶孩子到宜蘭破冰行後,有效率地突破心防,互動融洽得好到不能再好。

社工的本事在找出問題、做資源連結、最終解決問題,所以很快觀察到青少年面臨的困境:「國中剛畢業的孩子會到山下老街打工,或在溫泉會館值大夜班,覺得有錢賺就好,沒想過安危。」原來從部落到老街有三十分鐘車程的距離,孩子要挑夜行走。

而繼續升學的孩子到平地讀書,適應不良,輟學後漸漸失去自信,覺得低人一等,又缺少正向模範,以致青年只懂得作粗工,並非勞務工作不好,只是社工認為,山上的孩子應該要有更多的可能性,他們的人生應有「選擇權」。於是吳家慧在部落主要推動兩個計畫:經營「部落小旅行」促進觀光就業,和與兒少一起開辦「部落小店」,打造市集。

部落旅行 釀護鄉情節

「自己的部落自己經營」是推出部落小旅行的動機,去年五月已試辦,打著「google地圖找不到」做口號,一梯次能帶八名旅者進部落,享用部落媽媽的獵人便當,吃竹筒飯、學族語再聽故事,深夜獵人爸爸帶他們上山,感受狩獵前的祈福儀式,並尋找飛鼠眼睛,「聽說牠們的眼睛在星空下特別亮!」第二天可以學做部落早餐、在水圳步道踩水、穿梭蝴蝶公園,最後跟著孩子們到大羅蘭溪跳水──獵人爸爸小強就是在這樣的導覽中改變性格。

小強主動做了富含特色的弓箭,把導覽當成自己的事業做,與從前需要他修繕,卻搞失聯、爽約及醉酒而來大相逕庭。有中日混血的小男童,參加第一梯後印象深刻,堅持留在山上直到第二梯開始,爸媽也同意,此舉更讓小強感受到,讓客人認識家鄉很有成就感,所以風災的出現打斷小旅行的活動,才讓他急切地要修復,不再袖手旁觀、等待救助,對部落愈來愈有責任心。

大人有了蛻變,接著是青少年的引領。社工打聽到孩子六、日要打工,便利用平日的晚間七點到九點提供社團服務,其中舞蹈班從兩個國小學生聚集到十二名國高中生,從姍姍來遲、缺課到自己選出隊長,監督出席率,改變令人振奮。

一位法國廚師邀孩子用餐,吳家慧提議,不如每個月到部落教一次烹飪?結果廚師帶著孩子作出以桂竹筍、珠蔥和馬告為特色的創意料理,孩子更想出炸香菇的佳餚,對畢業後的人生有憧憬,常說要去韓國當舞者、要作福山阿基師!當社工再提議讓他們經營小旅行後,孩子自擬菜單,儼然有了獨當一面的雛形。

擺脫困境 社工是關鍵

社工投入的成果有目共睹,箇中辛酸卻少有人知。吳家慧分享,他們下午五點就得準備音響設備和獎勵品上山,有次落石擋路,正猶豫要不要回去,最後仍是與另一名女社工一起下車搬石頭;到了學校,先為孩子張羅晚餐,一番打鬧後陪著練舞,有任何狀況隨時輔導、聽他們說話,下山往往是十一、二點,回到家就深夜了,「都不敢讓家裡知道工作情形,怕會擔心。」

吳家慧覺得社工一直都在做中學,除專業技巧,她也參與砍竹、割竹、烤竹,連攪水泥都略懂一二;上山用的車子也很萬用,載過各種東西,例如馬桶,社工付出那麼多卻都明瞭,直接改變問題有多困難,除非「被雷打到」出現奇蹟,但是社工能讓改變的機率提高,這就是付出的動力。到家扶任職即取得社工師執照的吳家慧,日前榮獲新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舉辦的閃亮社工新秀獎,讓一年多的付出畫下更好句點,但她依然想提醒自己:秉持原則、懷抱熱情,對正確的事有所堅持,不放棄對正義和平等的追求,在助人路上持續前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