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裡,賴張亮夫妻倆會卸下輔具,回歸最自然、自在的狀態,因此擺設高度也配合坐在地板的高度。
圖/伊甸基金會
伊甸基金會今年二月出書,建築師賴張亮的家收錄於其中,卻是領先大眾二十五年的通用設計。圖/記者李祖翔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身障建築師賴張亮曾為新手家庭規畫室內空間,未卜先知地解決母子間聚少離多產生的焦慮。他在案主家的衛浴門下留了少許空隙,巧思來自他的主張──房子要以使用者的習慣為設計考量,及身為一名父親的經驗,他說:「幼兒可能有分離焦慮,如果能看到媽媽的腳,就會安心。」此外還設計玩具可以放的位置,讓小朋友邊洗邊玩,不用擔心收納麻煩。
使用者考量 觀念超前
今年二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出版一本收有許多友善住宅改造實例的書,以分享住戶使用的感想為特色,其中,包含賴張亮的家,看過內容的人都驚豔,但他笑稱,那間符合通用設計的九十坪無障礙空間,是二十五年前就打造好的,他的觀念走在眾人前面。
「大理石地與木質地板間有五公分的高低差,為了減少輪椅經過的阻礙,放了自製的活動三角實木條作小斜坡板;一般大門寬一百一十公分,為了方便輪椅出入,我的大門一百六十公分,採偏心軸設計,只要旋轉軸心往中間移四分之一的長度,加上削薄厚度呈錐狀的門緣,就能節省空間又省施力!」賴張亮分享,他的家採身障者慣性設計,除流理台的洗滌槽、切菜區、煮食區一氣呵成,也重視鍋具收納,櫃門面板更選了不易被輪椅磨損的材質,不只預留空間給輪椅迴轉,還兼顧採光。
賴張亮說:「回到房間,我們夫妻倆就變成爬行動物。」一方面也是戴一輩子笨重輔具,回家才能卸掉枷鎖、享受自由的緣故,所以他將廚櫃、抽屜都設計成適合坐在地上的人使用的高度;玄關櫃一樣有三層高度,可以讓太太撐扶,自輪椅移坐到第一層的座墊,在玄關就能喝茶聊天。
扶手的作用不只防老人跌倒,對身障者,還有撐、扶、護三種作用,不同機能就有不同的高度、結構及材質需求,但是,賴張亮是主張「扶手要裝得有用又不浪費空間」的人,所以扶手會用何種形式呈現就靠他的巧思。他說:「處處扶手沒必要,櫃子、櫃台、沙發、桌角、椅背都能扶,如此能有效利用空間。」裝扶手只要把握三個要點:用來撐的、擋的、拉的。
垃圾變黃金 顛覆想像
賴張亮重美感更重安全,他將牆壁鏤空,以凹洞及門板方孔開關門,不只別出心裁,更避免門把碰撞;他甚至為訪客考量,在大門至電梯出入口間製造等候空間,加上彩繪、造景,等候時就不會產生拒於門外的感覺。
值得關注的是,他不認為「無障礙設計法規」應凌駕「使用者便利」之上,無論住戶有無障礙,都該考量生、心理,舒適、動線、採光是居住要素,即使是有限空間,也要符合生活習慣,住得有尊嚴。
一位令人滿意的建築師,他認為得充分認識建材,才能為住戶打造有品質、省錢的空間,因為並非人人都富裕。時時關注建材發展的賴張亮說,經過改良塑磚的品質已能顛覆傳統印象。
賴張亮的本領很多,把「垃圾變黃金」是其中一項,曾為偏鄉部落打造豪華建築,看過的人都以為所費不貲,他卻說,都是用廢棄物做的。認為「好觀念」比美感、材質重要,如果不環保、占空間、不合理的昂貴、未考慮使用習慣,設計再好又有什麼意義?垃圾與黃金的差別,在於有用與否,能用的是寶,不能用的自然是垃圾。他的觀念吸引許多人,不只在大學授課,還為長期贊助的伊甸基金會打造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