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心的老師及主任(右)會協助孩子用餐、潔牙。 圖/記者楊祖宏
物理治療師謝伃鑫走進社區、家庭,讓更多孩子與家長得到醫療資源。
圖/記者楊祖宏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圖/記者楊祖宏
「好感動喔!」去年唐氏症基金會為孩子舉辦運動會,腦性麻痺的女童竟拿助行器主動參加大隊接力,愛家發展中心主任謝伃鑫說:「相信嗎?半年前,孩子連坐都坐不穩。」孩子得以被轉變,也是謝伃鑫投入早期療育最主要的原因,她認為,這份工作的價值,金錢無法衡量。
走出醫院 治療師下鄉
謝伃鑫原是物理治療師,一般人的印象,是「待在醫院,為患者作復健」,然而她的想法較另類,在她走入這個領域之前,就是因為對醫師下鄉及無國界服務感興趣,才興起從醫念頭,所以陽明醫學院畢業後,她從醫院到偏鄉,服務包含社區與非營利組織,打破傳統界限。
她在醫院時,與多數物理治療師一樣,做成人與兒童衛教,不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較為特殊,是物理、職能治療師共同作業,有時語言治療師也加入行列,因應早療孩子的多元需求。
謝伃鑫說:「唐氏症、發展遲緩等孩子需要動作、語言、操作技巧、生活自理等訓練,比中風、職災或肌肉傷痛的個案要複雜。」而她對早療孩子又感觸特別多,「例如有次,四歲的腦麻兒拿著助行器從教室走到門口,走穩後,不只有自信,想走給爸爸看的表情更令人開心。」她領悟到,多些技巧與耐心,能看到孩子的潛力被發揮。
挑起重責 處理突發狀況
後來她攻讀研究所,在指導教授廖華芳的帶領下,接觸了偏鄉到宅的服務,她開始到台東做早療,儘管一個部落孩子的家要開一個半小時的車,可距離沒有澆熄她的熱情,「在過程中,我看到物理治療師能做得更多的可能性!」家長出不來,孩子就少了療育機會,可惜一般治療師都在醫院,所以謝伃鑫確信自己該走出去、走進社區。
由於唐氏症基金會在到宅早療與社區服務面頗負盛譽,謝伃鑫因嚮往而進到愛家發展中心服務,兩年多的時間當上主任,一肩挑起管理重責,帶領五位教保老師,照顧二十個孩子。
當主任後,作息大調整,六點起床,出門前得先思考當天要做什麼,到了機構直接執行。
最考驗她的,是危機處理,因為特殊孩子狀況多,發燒、腸病毒、各種意外的突發狀況都常發生,年齡小、中重度身體又無法穩定,她的時間就被切成許多零碎段──解決才能做正事,而接受家長來電的諮詢是一場硬仗,服務的家長除孩子在學的,也有畢業半年、需要追蹤的。
幫遲緩兒 吃苦當吃補
「家長最常詢問的,是孩子從早療畢業到學校的銜接部分該如何安排?有的學校不接納孩子、也有孩子換了環境就不會生活自理。」除了用專業與經驗答覆家長,身為主任,校外教學時謝伃鑫要比平常更早到公司;面對主管機關得不斷提計畫,才有補助經費;空餘時間再與老師討論孩子近況,若情緒一直不佳、躁動或玩廁所的水,還得「研擬對策」。
整天都忙碌,中午最忙,謝伃鑫與老師們陪孩子吃飯,常常吃幾口又放下,協助孩子用餐,「有的要協助吃飯,有的教吃飯;牙口不好的,先按摩雙頰;挑食的、不吃青菜的,我們剪碎食材混入飯中,慢慢增加種類與大小;吃飽了,協助潔牙、按摩。」謝伃鑫說,老師要自己抓好節奏、做保健,以免負荷不了這種辛苦。
走出物理治療師的新出路,謝伃鑫最大的收穫是看見非營利組織在早療上的成效:「我們不再是診所帶孩子作三十分鐘的密集式訓練,而是一整天的復健。有好多小朋友會得意地說:『老師我剛剛有便便喔、有自己拿衛生紙擦喔。』我覺得他們能掌握環境後,自信都出來了。」在老師的課程設計下,孩子會發現自己與一般人沒有不同。
在發展中心,挑戰每天都在發生,但無論多累,謝伃鑫還是會溫和地說:「孩子是我的維他命。」感動也是時時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