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言教身教 受用一生

羅智華 |2016.05.18
1756觀看次
字級

【記者羅智華大樹報導】古人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十六日出席「佛學院校友話說佛光山」的法師與學長對此有深刻體會,當年就讀佛學院不只學到紮實佛學,星雲大師身教、言教更是風行草偃的榜樣,多位法師分享大師對他們做人處事的教誨及學習趣事,把昔日場景一幕幕搬回眼前,台下學弟們聽得感動連連。

為教願景

感動弟子落淚

「大師就像是會移動的巨人肩膀,讓弟子在其肩膀上開闊視野、盡情揮灑,每當想起大師教誨,我心裡總是感恩再感恩。」第二屆佛學院畢業生、正聞出版社主編性瀅法師談及,大師十分重視人才培育與學生威儀,不只親自教導,還會巧扮路人打電話回佛學院看接線生是否有禮貌。

他印象中的大師英氣逼人、熱情洋溢,上課時常提到對佛教的願景,講著講著眼眶就紅了起來,台下學生也不禁感動落淚,當時他坐在教室第一排仰望大師,心想怎麼有那麼愛哭的出家人,還因此寫了一首新詩〈菩薩的眼淚〉來描述當年場景。

性瀅法師這番風趣言談也讓全場洋溢開懷笑聲。

還有另一件事讓他印象深刻,那時大悲殿剛落成不久,大師正與人交談,職事跑來說「大海之水」水塔馬達壞了,當時大師一臉鎮定,但他在後來日記中寫道:「我那時恨不得把身上的血通通化為水讓大家使用。」這段話讓性瀅法師感動不已,不禁讚歎這就是我們的大師啊!

第一屆畢業生慈怡法師當年因讀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結下佛緣,還受《覺世》旬刊啟發就讀佛學院。畢業後跟隨慈惠法師前往日本深造,種下日後編寫《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等文化因緣。回憶起那段,為編藏昏天暗地到榮獲金鼎獎後歡天喜地的日子,他表示,這要歸功大師苦口婆心教導及佛學院奠定良好基礎,他也勉勵學弟們要繼續投入經典編撰、不忘為教發展而努力。

身行見堅持

磨練過人心志

「從大師身上,我看到『堅持』兩字怎麼寫。」承遠寺住持俊仁法師回憶當年佛學院生活是邊念書邊挑土幫忙創建佛光山,挑到雙肩都腫起來了,雖辛苦但也因此磨練過人心志。他說,大師總是告訴學生要把有理要求當訓練,無理要求視為磨練,有佛法就有辦法。

宜蘭縣佛教會名譽理事長依融法師談到,大師不只指引他要往善方向學習,更教導要懂得「給」的精神,這些教誨讓他受用一生,無論做什麼事皆全力以赴,因而締結許多善緣。

靈鷲山開山心道法師派弟子懇慧法師前來分享他在佛學院的學習歷程。他表示,回想就學時光,大師帶著他們打籃球、扛水泥,聘請一流師資來教導學生。

心道法師談到,大師一生弘法利生、對教育披星戴月,對當代佛教的貢獻無人能及,其弘法身教更是典範指標,他至誠感恩大師的栽培。

不只出家法師在大師教導下成就法身慧命,許多在家居士也受大師影響而在菩薩道上不斷精進。來自馬來西亞的陳愛珠居士談到,還沒來讀書前,是被家人捧在手心的掌上明珠,後來因看到《覺世》旬刊等書籍,讓她發願念佛學院,從中學到禮儀與戒律,改掉原本的嬌氣。

在陳愛珠眼中,大師是慈悲長者,不僅常關懷飄洋過海讀書的異鄉學子,還要求他們要寫周記訓練中文能力、每天為學生批改,大師一言一行,至今永難忘壞。

「因為有僧伽教育,佛教僧團才有機會走出去,直到今天我們仍很自豪,佛光山第一棟建築物就是佛學院。」曾任壽山佛學院首位訓導主任的慈惠法師表示,佛光山的第一步就是從教育扎根,下一個五十年,也同樣離不開教育,要讓佛教興盛,僧伽教育肩負重責大任。這是佛學院五十年來第一次辦校友會,未來應再舉辦一次,讓更多校友有機會分享當年求學點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