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中國人對於「華嚴四十二字門」也有他的理解與述釋,茲將唐代澄觀大師在《華嚴經疏》卷五十九的說法簡述如下:
一、「阿」字是「無生」義。
二、「多」字是「清淨、無染、離塵垢」義。
三、「波」字是「無第一義、諸法平等」義。
四、「者」字是「諸法無有諸行」義(按,是指「泯絕差別相」)。
五、「那」字是「言說文字皆不可得」義。
上周曾說這些字是口訣,「字母」本身是無意義的。然而經過時空的轉換,佛教賦予它們深層意涵。意即萬法皆是因緣和合,在修行證果之途徑看來,一色一香、一草一木皆是「現相表法」(表述真理),不會無意義。因此由印度到中國、由《大品般若經》到澄觀大師的述釋,皆與佛教的生命哲學息息相關。當然,這也牽涉到密咒的流行,因為這些都屬「音聲陀羅尼」。
故知《華嚴經》中眾藝童子對善財童子教以「字智法門」,也含藏了因果境界、般若空性,句句皆有深意:
善男子!……我恒唱持此之字母:
唱「阿」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界。
唱「多」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無邊差別門。
唱「波」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照法界。
唱「者」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輪斷差別。
唱「那」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得無依無上。
唱誦「華嚴四十二字門」真能「入般若波羅蜜門」嗎?它不是印度孩童的字母口訣嗎?
依然要說,禪宗僧人曾因「掃地」二字開悟,而成為知名公案,那是因為他心誠意正、妄念不生之故。既然如此,為何唱「阿、多、波、者、那」不能入佛道?每個字都是佛身、佛語、密意啊。
又,讀者可能發現這四十二字母的中文譯詞,《般若經》與《華嚴經》並不一致,那是因為不同譯者的關係。
最後,本文要以一段唱誦之詞作結:「四十二字妙陀羅,字字包含義理多,韻滿娑婆,功德大,法界沐恩波。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南無華嚴海會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