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 上 開一家助人公司

文/黃貞貞、張若霆、康世人 |2016.04.24
1720觀看次
字級
《大誌雜誌》中文版創刊號,2010年4月1日在龍山寺捷運站發刊首賣,近30位街友在捷運站前,拿著雜誌兜售。圖/吳翊寧
印度黃包車車伕幾乎都是窮人,隻身在大城市發展,甚至沒有住所,往往直接睡在黃包車上。圖/康世人
16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大誌雜誌》創辦人約翰.柏德(John Bird)。 圖/魏紜鈴

文/黃貞貞、張若霆、康世人

英《大誌雜誌》

扶助街友自食其力

專由街友銷售的《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是英國知名度最高的街頭販賣紙媒,創辦人之一的約翰.柏德(John Bird)本人曾流浪街頭,他以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協助街友,讓許多街友重拾人生,不僅受到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贈勳表揚,並成為國會上議院的議員。

曾餐風露宿 助街友脫窮

一九四六年柏德在倫敦西區的諾丁罕丘(Notting Hill)出生,家境貧寒,五歲住進孤兒院裡無法上學,十歲離開後他成為肉販並開始行竊,青少年時期數度進出監獄,在獄中學習閱讀、書寫及基本的印刷知識。曾就讀切爾西藝術學院,一九六七年淪落在愛丁堡再次成為街友,直到一九七○年回到倫敦設立小規模的印刷生意。

一九九一年與「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創辦人之一的羅迪克(Gordon Roddick)共同創辦《大誌雜誌》月刊,一九九三年六月改為周刊,除了英國主要城市,並擴張到澳洲、愛爾蘭、南韓、南非、日本、台灣等國家。

《大誌雜誌》由街友或長期失業者銷售,以一點二五英鎊批發,二點五○英鎊販售。柏德強調,街友販售專業性的雜誌,是自食其力而非乞討;創刊二十五年來已幫助過數以萬計的人,目前約有二千人在英國街頭販售,每周發行量約十萬份。

一九九五年柏德再成立大誌基金會(The Big Issue Foundation)進一步幫助街友,擔任基金會董事會主席。二○○一年《大誌雜誌》總裁克蕭(Nige Kershaw)成立大誌投資(The Big Issue Invest),提供可以創造企業改變社會所需要的資金。

預防新世代 再走回頭路

柏德致力幫助街友受到英國政府肯定,一九九五年獲頒大英帝國員佐勳章(MBE),二○一三年獲得普利茅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二○一五年十月被提名成為上議院終身議員,成為柏德爵士。

七十歲應邀到上議院演講時說,他創辦《大誌雜誌》時,基本立場是反慈善團體的,因為當時單是倫敦就有五○一個幫助街友的組織,但是唯一沒做的就是提供窮人賺錢的機會。演說中柏德特別感念曾對他伸出援手的已故女爵士伍頓(Baroness Wootton),伍頓在柏德十歲時幫助他緩刑、十二歲時成為法院的門房、十三歲時安排他到住宿家庭。

柏德強調,《大誌雜誌》目前已投資三十二個英國的社會企業及慈善機構,目的就是要預防下一個世代年輕人再販售《大誌雜誌》,更要遠離毒品與犯罪,不要讓寶貴青春在牢籠裡虛擲。

幸運鐵魚胸懷世界

預防改善貧血症

加拿大科學家運用了巧思,來解決世界上最普遍的一種營養失調症—貧血。這個巧思是用一塊鐵做成的魚,名字就叫做「幸運鐵魚」(Lucky Iron Fish)。

藥物成效差 鐵魚受歡迎

治療貧血症並不困難,但由於許多人不知道如何治療及預防,使得全球目前約有三十五億人仍患有貧血症。各國政府曾嘗試供應預防貧血症的藥片,但許多患者對藥物有先天的排斥感,也有些人服用後產生不良副作用,使得預防貧血藥片效果不彰。

缺乏鐵質會使兒童發育不良,婦女容易感到疲勞。研究人員知道,古代煮食使用鐵鍋,可以提供人類每日所需的鐵質,但現代的烹飪器具因不含鐵,故人們無法再從日常飲食中吸收足夠的鐵質。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流行病學家,公共衛生研究員查爾斯(Christopher Charles),二○○八年在柬埔寨一個村莊研究貧血症時,發現村莊半數孕婦及兒童都有貧血症。由於貧困,人們根本買不起富含鐵質的食物,使用的鍋盆,也多是鋁製。

查爾斯於是決定,用鐵塊實驗;讓鐵塊與食物一起煮食,以增加人體所需的鐵質。但收到鐵塊的婦女卻將之用來做為門擋(doorstop);後來發現,當地人喜歡吃一種代表幸運,名為kantrop的魚,他於是將鐵塊鑄成魚狀,收到鐵魚的婦女便很樂意將它與食物一起煮,一年後,整個村莊內再沒有貧血症病人。

創鐵魚公司 嘉惠更多人

之後圭爾夫大學畢業生阿姆斯壯(Gavin Armstrong)在二○一二年創立了「幸運鐵魚」公司。二○一六年一月十二日,入選為《富比世》(Forbes)雜誌「世界前三十名三十歲以下社會企業家」頭銜。他謙卑的表示,獲此榮銜是「幸運鐵魚」公司的經營,獲得社會的認可,使更多人願意投資,更多顧客願意購買鐵魚。

他相信企業有能力解決一些世界上最嚴峻的挑戰,「幸運鐵魚」公司秉持此一信念,以對社會負責任的方式改善全球健康。該公司目前放眼全球,希望將此一產品推向世界。最近,公司也開始將其生產的鐵魚免費提供給安大略省的原住民社區,希望能改善原住民缺鐵的狀況。

印度黃包車銀行

助車伕一圓買車夢

在印度各大城市街道上,除了一般的計程車外,還有使用液態天然氣、俗稱「Autorichshaw」、當地人簡稱「Auto」的自動三輪車,還有俗稱「黃包車」的人力三輪車。

從靠苦力餬口 到讓車伕擁車

其中,以黃包車車伕出身最窮苦,也最為辛苦,他們靠勞力賺取微薄收入,也為印度城市減少許多空氣汙染。根據統計,黃包車車伕在印度約有八百萬人,他們買不起黃包車,更無法實現到大城市賺錢脫離貧窮的夢想。

一名舊德里黃包車車伕維克度(Victu),以每天二十五盧比(約新台幣十二元)向黃包車公司租車。他表示,如果是旅遊旺季,一天大概可以賺數百盧比,但其他時間,一天平均只能賺七十到一百盧比,但他還要養老婆和兩個小孩,根本不可能存錢買下自己的黃包車。

維克度在觀光景點月光市集(Chandni Chowk)地鐵站附近招攬生意,雖然競爭激烈,但收入還是比其他地區的車伕高。因此,幫助黃包車車伕的「黃包車銀行計畫」在印度應運而生。是由阿薩姆省第一大城古瓦哈蒂(Guwahati)的非政府組織(NGO)農村發展中心,在二○○四年十一月發表。

這項計畫來自獸醫沙爾馬(Pradip Kumar Sarmah)的構想,他在二○○二年一次慈善訪視中,得知黃包車車伕每日所得三分之一都要交給車主,車伕即使已工作十六年,仍無法存到七千五百盧比買黃包車。

沙爾馬經計算後發現,車伕只要把一年的收入都存下來幾乎就可買一輛黃包車,因此決定開辦黃包車銀行,幫助車伕。在印度政府部門、企業和世界衛生組織支持下,沙爾馬首先找到全球知名的印度理工學院(IIT)師生重新設計、改良黃包車,讓司機更易操作且更省體力。

接著,沙爾馬讓這些參加計畫的車伕,在黃包車銀行幫助下拿到執照、制服並完成健康檢查後,就可以領取一輛全新改良黃包車,期間並提供無家可歸者臨時住所與保險。車伕每天只要交二十五盧比給黃包車銀行,經過十五個月,就能完全擁有這輛黃包車。

助車伕脫貧 銀行創雙贏

沙爾馬說,這項計畫不但讓司機受惠,由於計畫支持更多屬於綠色交通工具的人力黃包車存在,能有效減少空氣汙染,擴大社會受惠層面。

印度財務會計專家表示,按黃包車司機每天繳交二十五盧比經十五個月,一輛黃包車價格其實約十二萬盧比,比原來七千五百盧比的黃包車要貴。此外,專家說,黃包車銀行接受車伕存款,等於黃包車銀行可以擁有大筆現金轉投資和運用;本身也透過這項計畫獲利。

但這名專家認為,如果車伕可透過這項計畫獲得更多保障,且擁有黃包車,而黃包車銀行也能藉此獲得利潤以維持服務,也不失為一個救助窮人又讓自己獲利的雙贏辦法。

目前,「黃包車銀行計畫」已陸續推展到清奈、阿加塔拉(Agartala)、古吉拉(Gujrai)、諾伊達(Noida)和美加瑪利岡(Mirja Marigaon)等地,希望能幫助更多窮苦的車伕,實現擁有一輛自己的黃包車,然後逐步脫離貧窮的夢想。

本版專題節錄自

《全球中央》雜誌

二○一六年二月號

http://www.cna.com.tw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