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因不當的生活方式,而導致即使吃健康的五穀雜糧也難免一病。圖/陳瑞源
文/定風坡
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一病」,這兩句話只對了一半。具體來說,應該是指吃的內容,與致病的原因並非絕對關聯。飲食只是疾病的原因之一。比方說,一群人吃同樣的東西,卻得了不同的病,檢討下來,多半源於不當的生活方式。例如,不愉快的飲食環境、緊張壓力、吃太快,或者吃完飯馬上劇烈運動,皆會形成不同程度的胃病;甚至現在普遍的食安問題,大家會把箭頭指向業者不良、政府監督不周,但是追本溯源,如果不是民眾長久以來習慣追逐便宜又好吃的口腹之欲,商人如何在成本與利潤之間取得平衡呢?
佛教認為致病的原因有很多,人心不善及執著種種外境,皆會引生疾病。如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第八,列出了六種致病的緣由,簡要說明如下:
一、四大不順。四大,即地水火風四種元素,身體內堅硬的部分,如筋骨,屬於地大;血液、痰唾、大小便等屬於水大;體內的暖氣、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人體就是由這四大元素和合而成。四大不調和,人就會生病。
二、飲食不節。飲食沒有節度,暴飲暴食或營養不均衡,也會生病。
三、坐禪不調。靜坐,是宗教修行的方式之一,不為佛教特有。然而坐的姿勢不正,或者心態不正,皆有可能引生身心的疾病,這時就需要求教於有經驗的老師,或者暫停一段時間,找到問題再加以對治。
四及五為鬼神得便、魔神相擾。這兩者的關鍵,主要還是心態問題。人的心念不正,如妄求神通或想即刻成就,乃至過度精進而產生執著,也有可能引發身心的病變。
六、惡業所起。惡業,指的是個人不當的行動、語言、心思,如果沒有察覺修正,也會引生後續的不良效應,就如前述的食安問題,即是一例。
《維摩經》裡,維摩居士為了開示眾人的疑惑,說道:「眾生因執著有我,才會產生煩惱和疾病。」這句話對現代人來說,無異是一記當頭棒喝。它提醒我們要時時反省自己的心態和生活習慣,因為一個人會生病,多半還是有脈絡可循,若能事先做好預防,事後加以補救,仍可保有健康,維持良好的生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