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專家表示,常聽、說「讚美的」、「鼓勵的」、「會讓感覺好的」好話的孩子,心理愈健康,生活愈快樂自信。
董氏基金會二至三月,針對二千零七十七名、九至十五歲兒童青少年問卷調查,昨日舉行「兒童青少年鼓勵語詞與情緒關係調查」記者會。結果顯示,近四成兒少許久沒聽到好話;三成二兒童青少年「超過一周,甚至一個月以上」沒聽到父母說鼓勵的話。不論小學生或國中生,聽到父母對其說「鼓勵」的話,「課業、考試表現不好」比例最高。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許多父母以為只有在消極、負面情境下,才需對孩子說鼓勵的話,當孩子表現好時,反而不擅長或忽略了鼓勵正向的話。研究指出,若孩子長期處在得不到鼓勵、讚美的狀況之下,只會更沮喪,影響學業成績及人格發展,「惡性循環」的結果,表現當然更不理想。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近八成受訪者表示,聽到好話會感到開心,但調查發現,一周以上沒有聽到父母說鼓勵的話或好話的兒童青少年比率占三成五,這突顯台灣的父母親,不善於對孩子表達情感。
調查發現,受訪者認為的「好話」前三名,分別是:讚美的話(如「你做的很棒」)比率約兩成四,其次是鼓勵的話(如「加油喔」)比率約兩成二,以及會讓感覺好的話(如「不錯喔」)比率約兩成一。
調查也發現,「善的循環」確實存在,常說好話的人,每天聽到一次以上好話的比率,高達五成七左右,與很久沒說好話者的不到一成相較,比例相當懸殊。
另外,無論男女或兒童說好話的仿效對象,以「媽媽」比例最高,國中生則以「同學、朋友」最多。進一步分析,自覺經常說「好話」者,感覺「快樂」的比例,也明顯高於不常說好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