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究竟這華嚴四十二字門有何意涵?《大品般若經》卷五有所解釋,玆舉前十個字為例:
一、阿(羅馬字作a),一切法初不生故。
二、羅(ra),一切法離垢故。
三、波(pa),一切法第一義故。
四、遮(ca),一切法終不可得故,諸法不終不生故。
五、那(na),諸法離名性相不得不失故。
六、邏(la),諸法度世間故,亦愛支因緣滅故。
七、柂(da),諸法善心生故,亦施相故。
八、婆(ba),諸法婆字離故。
九、荼(αa),諸法荼字淨故。
十、沙(αa),諸法六自在王性清淨故。
看得出來以上諸字皆以「阿」為原音再產生變化。可以這樣說,在人類語言學上「阿」是張口音,幾乎小嬰兒一出生第一個學會發的音就是「阿」,中文的爸、媽不就是以「阿」為韻嗎?
因此這些字母口訣是教孩子背誦、認字用的,如同今日孩童學英文字母時說:「A,apple的A」、「P,pencil的P」也是快速記憶法。而在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裡,教師亦用此法教孩子記憶Do Re Mi等七個音符,道理相同。
然而為何說「阿」是「一切法初不生故」?這就牽涉到印度語文之奧妙了。
在印度文裡字母之發音有長、短音之分,長阿羅馬字有「不斷地」之意,如阿含(經)為āgama,意為「不斷地傳來(之法)」,短阿羅馬字作a,有否定、不、無之意,例如amita為阿彌陀,意為「無量」(光、壽)。
在梵文裡anutpāda為「不生」(乃「生」之否定),另有一字是ādi,意為「原初」。ādi與anutpāda皆以「阿」為第一字的字母,合起來便是「原初本不生」,故印度人以「阿字本不生」教孩子認識第一個字母:「阿」。
佛教便運用此方法,乃有密教提倡的「阿字觀」。是說把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皆以「阿」字作觀想,因為它是萬物的本原,本來就是不生亦不滅,故轉化為「本性空寂」意。
回過頭來看《大品般若經》上對此四十二字的詮釋,為何多與般若空觀、法性不生有關?
就歷史發展來看,佛教經典本是口傳,大約佛滅後四、五百年才把它文字化。此時約為公元一世紀前後,般若經典開始流傳,空性哲學逐漸普及,教孩子唱誦的「字母口訣」也自然受到影響。
更何況在印度原文裡,「阿」有「不生」意,「不生不滅」不正是般若之最高意涵嗎?
另外,唐代不空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簡稱《華嚴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僅一卷。是把八十卷本的「四十二字門」重新譯出,並詳舉受持讀誦此等字門,可獲增上覺、殊勝慧、無礙辯等二十種殊勝之功德。
而中國天台宗二祖、南北朝的南嶽慧思大師曾著《四十二字門》二卷,以《大品般若經》所說之四十二字門配當菩薩修行之四十二階位,別具一說,可惜本著作已佚失。
由背誦口訣到阿字觀,由平凡的字母到觀想不生不滅,「字智法門」真是不可思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