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醫師指出,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剩餘碎骨丟棄銷毀,或提供骨癌、骨肉癌的病患填充、支撐使用。由於所需骨片大小不一,醫師需在術中整修至適合形狀,不但延長手術時間,也增加病患感染風險。為了提升骨骼移植之品質及安全性,台北榮總已將這些骨片「規格化」,術中解凍後,醫師打開包裝可立即使用。
台北榮總骨科部骨骼肌肉腫瘤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陳威明表示,過去台灣使用之異體骨移植,和美國等先進國家尚有一段距離。傳統置換人工膝關節後,剩下的碎骨多丟棄銷毀,少數獲患者同意,提供給骨癌、骨肉瘤病人使用,但所需骨片大小不一,醫師要在手術中整修到適合形狀,手術時間拉長,感染風險大幅增加。
台北榮總骨科部「產學合作」,利用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手術,切下來之骨骼,研發出符合病人所需規格的高品質海綿骨碎片,術後無感染,恢復良好,未來希望造福更多病患,達成「國骨國用」,發展成國家型「骨庫」。
陳威明說,北榮開發出來的海綿骨碎片技術,將骨片切碎成五種規格,方便醫師選用,適合填補粉碎性骨折、人工關節鬆脫,及骨髓炎、骨腫瘤等疾病造成的骨缺損,二○一四年使用以來,已提供逾百名患者使用。
陳威明強調,北榮在流程中,加強咬碎、清洗、包裝、最終滅菌及品管檢測等步驟,主要是清除骨碎片中不需要的硬骨及表面軟組織,處理成海綿骨碎片;清除捐贈者的油脂與血水,以北榮技術,可有效清除八成以上。至於包裝,也是根據規格、定量包裝,最後經過「滅菌」及「檢測」,完整品管,讓異體骨頭移植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