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戲偶說故事 永續掌中文化

李祖翔 |2016.04.19
2100觀看次
字級
木刻戲偶成本高,「亦宛然」為文化傳承大方送。圖/李俊寬提供
李天祿布袋戲的特色是擁有能現場演奏、如live band般的功力,是罐頭音樂及電視演出的現代布袋戲無法比擬的。圖/李俊寬提供
李俊寬(左)過去推動了「一卡戲籠送偏鄉」計畫,打破以往團隊到校園演出的模式,將戲偶、戲台送進學校,教師生使用,用最直接的方式去體驗藝術文化。圖/李俊寬提供
李天祿布袋戲曾經獨領風騷,連外國人都想學,近年李俊寬投入文化推動行列,喚起不少人的回憶。圖/李俊寬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當「亦宛然」的戲偶在台前亮相,宛如live band的現場演奏震撼偏鄉孩童時,現任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李俊寬有股莫名的感動;說莫名是因為演出者中沒有他,他不曾完整學過阿公當年獨領風騷的布袋戲,但認為曾在台灣歷史扮演重要階段的家傳文化不能消失,所以放棄記者夢,回家當一名幕後工作者。

擱下夢想 接家傳文化

「我不會表演。」李俊寬坦承,專長不在操偶,「沒有認真學,都是長輩教一下才玩一下。」他也從沒想過,有天自己需要回到這個舞台,所以五專讀了電子科,再轉淡江大學中文系。退伍後到出版社工作,夢想當一位能編能採的媒體工作者,卻在聽聞家裡需要人手協助傳統布袋戲藝術推廣時,一番權衡,決定回去,畢竟耳濡目染下,對傳統文化還是多了一層想像與認識。

中文系的他,如何推廣布袋戲?李俊寬開始尋找與人文藝術的連結,「首先,傳統野台戲與後來的娛樂化、電視化不同,是社會教育的重要來源,年長卻沒讀過書的人能講出種種歷史,懂得待人處事的道理,都是因為戲劇,這種學習比課本來得深!接著,戲偶姿態傳達古典美,說話文雅,雖然不如動漫,還少了聲光刺激,卻有溫柔敦厚的韻味,得以省思!」傳統布袋戲這麼好,身處資訊時代的今天依然沒落,唯有復古戲偶讓學生感到新鮮,這時,該如何帶起它們存在的價值?

傳藝重生 戲偶當主角

恰逢企業贊助偏鄉孩童藝術活動,與李俊寬的想法一拍即合,「亦宛然」成了合作對象,兩年內他們跑了三十八所學校,是這輩子想都沒想過會造訪的地方,期間甚至做行動博物館,帶著戲偶到校展覽。儘管回響熱烈,李俊寬還是感到悵然若失,每回表演結束,除了藝術刺激,劇團到底能為孩子留下什麼?

不想船過水無痕、只是當個過客的李俊寬想了一個主意:「不如讓孩子自己用戲偶上課!」一如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中收藏著的上千尊戲偶,與後期布袋戲不同,傳統是以生、旦、淨、末、丑等角色的性質分類,名字與長相、性格有關,如演奸臣的「白奸」、眼睛會動的「活目」、青蛙眼的「水雞目」、瓠瓜頭就直接稱「瓠瓜面」,因此歷史課、國文課的典故都能用。

只要一點教學就能一舉數得的培養孩子說故事能力,並能延續布袋戲文化!他的想法很快得到認同,他們用補助金製作新的戲偶,贈予學校,在老師提議下,舉辦工作營,先教老師玩戲偶,再帶學生一起玩。

只會行政 也能盡心力

「亦宛然」重新有了舞台,只是,演出交給第四代與阿公的學生,李俊寬負責所有雜務,活動執行、聯繫、統合所有行程與主題,「表演外的事都交給我,最忙曾經四個月趕了五十場。」他不以為苦,因為人力匱乏,還兼文宣、網宣,他深信不會掌中技藝一樣能把阿公的絕活傳下去。

贈偶計畫開始的第一年,每間學校可以拿到六尊戲偶,學校很訝異,簡單的練習用戲偶「亦宛然」竟送來「木刻的」,其考量只是擔心塑膠的容易玩壞,失了孩子們的興致。

可惜的是,高成本很快就把錢燒光,第二年他們只能送出五尊。孩子也反映角色不夠彈性,比如「只能演《西遊記》,不能演《小紅帽》」,雖然李俊寬不喜歡將文化張冠李戴,但孩子的困擾他都努力去解決,今年申請的補助計畫,就是嘗試利用3D列印製作戲偶,目前已通過審查階段。

延續並創新 孕育新生命

名布袋戲操偶藝師李天祿,生於西元1910年,21歲成立「亦宛然掌中劇團」,因融入京劇風格,有別南、北管,人稱外江派。1974年法國人來台拜師,3年返法成立小宛然,世界巡迴表演。1978年退出職業演出,做起教育推廣,即使欠缺經費依然無條件提供樂器教學。1988年逝世,子女承接團長之位。

李俊寬,李天祿的孫子,操偶功力停在小時候,專長是行政工作。2012年考進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創所,期許賦予傳統藝術新生命。

李俊寬認為,傳統要延續與推廣需要創新合作,也需要資源。感謝文化部、教育部、廣達文教基金會及台塑企業的長年支持,讓他們享受到偏鄉孩子、社福機構的熱情掌聲,希望有更多人認識他們,有需求都能商談圖像授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