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佑純台北報導】死亡是人生終點站,但國人卻因恐懼、忌諱而避談,內政部最新推出《喪禮VS.人權—干誰的事?》小手冊、《環保自然葬—最後的願望》短片,鼓勵民眾主動和家人討論,想要的身後殯儀與葬祭方式,也推廣樹葬、花葬、海葬等環保自然葬,讓生命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詳情可至內政部官網查詢。
喪禮應該如何安排,才能兼顧亡者遺願和家屬心意?其他家屬對喪禮有不同意見時,該聽誰的?內政部表示,曾有家人因為擔心影響前途運勢、不同信仰,而未遵從亡者遺願,選擇不同的喪葬禮俗,因此在《喪禮VS.人權—干誰的事?》小手冊中,深入淺出地闡述「殯葬自主」、「性別平等」、「多元尊重」三大核心價值。
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全國遺體火化率已達九成三,「火化後將骨灰安置於納骨設施」已成為民眾主要選擇,但安置納骨設施的花費較高,若火化後骨灰改以樹葬、花葬、海葬等安葬方式,除符合「入土為安」的民俗外,也可減輕民眾金錢負擔。
目前全國已有三十處環保自然葬園區,至今也有二萬四千多人選擇環保葬。內政部呼籲,「學習看待死亡」是人生課題,每個人都可以突破傳統殯葬思惟,建立殯葬自主意識,生前預先規畫身後事,對於不同性別、族群、宗教的家人,都能秉持尊重差異、傾聽包容與溝通協商,讓亡者、生者能在喪禮中安息、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