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種三昧---結論
修隨自意三昧時,以其中價值最高的善作為觀察的對境,才能開悟的想法,是站在漸次止觀的立場談隨自意三昧。其次,若善心一起即觀察善,惡念一動即觀察惡,認為兩者毫無差別;不管是觀察善或惡,都能體悟究極的真理,是從圓頓止觀的立場談隨自意三昧。若以上述兩種止觀所說的善為對境,並且不依照法規或次第來修行,即是從不定止觀的立場看隨自意三昧。
接著整理四種三昧的特徵。從方法來看,四種三昧各個不同;但從理觀(也就是窮究真理的態度)來看,四種三昧皆相同。常坐、常行、半行半坐等三種行法伴隨著各種補助的修道方法,雖是那樣,也可能會引發其他修行的障礙。針對這一點,隨自意三昧的方法單純,因此引發的修行障礙也很少。
為了窮盡佛道,單是理解修行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現象、補助的修行法,或是作法的細節等,是不夠的。若能對真理有正確的了解,對於方法、作法等各種事項才能圓滿地運作。從而三昧的完整形式、全部的行程才能毫無障礙,順利的展開。
關於修行的作法,在道場裡面雖然能夠保持,但出了道場就難以持續。隨自意三昧則不論道場內外都沒有區別,因此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修行方法會產生問題的是隨自意三昧以外的其他三種三昧,理觀則是四種三昧都同樣要交涉的。
此外,其他三種三昧皆有「勸修」,為何隨自意三昧缺乏此項?原文對此作直接的回答,其內容反應了智顗的時代觀。智顗認為此三昧雖然主張「非道(=惡)亦能朝向解脫」,但對於缺乏宗教資質、煩惱厚重的眾生來說,聽聞此教法後反而沈溺於惡道,而不去理解此句真正的意義,從而陷入更大的混亂。
為了更清楚解釋這一點,必須介紹智顗當時所見的佛教情勢。其時在淮河以北有修行大乘空觀者,他們最初對善法作觀察,然而經年累月卻不見開悟,於是改為觀察惡法,卻體驗出少許禪定境界及似空之義,然而離開悟尚遠。他們完全不理解促使開悟的力量(根)、與佛法的關係(緣)乃至佛意,只管將自己邪惡的體悟廣泛傳授他人,其結果是有少許人得到似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