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青少年 協助子女建立價值觀

文/狄克梅爾博士、麥凱博士 譯/林瑩珠 |2016.03.20
1947觀看次
字級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對娛樂、髮型、衣著、音樂有自己的意見,讓他們自己決定,可協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圖╱陳立凱
作者簡介 狄克梅爾博士 (Don Dinkmeyer, Sr., PhD) 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小學生諮商、班級輔導、親職教育、團體諮商、婚姻成長等領域的先鋒。著作包括35本書及125篇專業論文,並曾開設過無數親子教養、婚姻成長、班級輔導與教學等各種心理教育課程。

文/狄克梅爾博士、麥凱博士

譯/林瑩珠

青少年期是追求認同的時期:他們想要明白自己是誰,自己生命的意義何在。他們想找出做什麼事才會顯出自己的重要性,他們也很在意同儕是否接受自己。對很多青少年來說,父母接不接受他們,他們並不在乎,同儕的接受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他整個心思都被「怎樣才能被同儕接受」占滿了,這時父母看見那個以前對自己又敬又愛的子女,現在卻毫不在意,不免覺得困擾,又好像被排拒了。但是,尋求家庭之外的重要性,卻是人人進入成年階段必經的步驟呢!

尋求重要性的方法有好幾種,有正面,也有負面的。有的青少年藉著自己的專長:如機械能力、戲劇、體育、音樂、學業或做義工等,來尋得重要性,他們會以加入社團或打工等行動來獲取。還有一些青少年則不然,他們是藉著負面不良行為來尋求重要性:如性濫交、酒精、毒品、違規駕駛、蹺課、抽菸、偷竊、破壞等負面取得同儕注意的行為。更常見的是他們正負兩面的行為都有,兩種並行,可以給他們所需要的歸屬感。

年幼兒童的歸屬感是從父母和家庭手足之間得來的,而父母應該要注意,兒童進入青少年期的時候,他的注意力也從父母轉向同儕。這是成長不可避免的。對孩子來說,穿的衣服跟朋友的一樣是很要緊的,此外,跟朋友聽同樣的音樂、看同樣的電影、被請去參加同一個聚會,對他都是很重要的事。對一個十五歲的青少年來說,沒被邀請參加同儕聚會,簡直跟被拋棄一樣令人受不了。

青少年擁抱他人的價值觀,的確讓父母感到很挫折,但是,這些也是青少年典型的舉止。雖然,他們表面上是向同儕認同,其實也是在試圖脫離父母為他做的決定,學習自己做決定。我們自己從前還不是一樣嗎?

只要他們做的決定沒有什麼危險性,不會危害自己或別人,或不負後果和責任,我們認為,父母最有效的反應就是:聽他說,觀察他,也設法了解他。

很多親子之間的衝突,多半是由娛樂、髮型、衣著、音樂等方面的意見不同所引起的,這些你最好就由他自己決定。他做了這一類的決定,對自己所要的目標和價值觀就會有比較清楚的看法了。

(摘自《阿德勒的青少年教養課》,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狄克梅爾博士

(Don Dinkmeyer, Sr., PhD)

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小學生諮商、班級輔導、親職教育、團體諮商、婚姻成長等領域的先鋒。著作包括35本書及125篇專業論文,並曾開設過無數親子教養、婚姻成長、班級輔導與教學等各種心理教育課程。

麥凱博士

(Gary D. McKay, PhD)

阿德勒學派心理學家及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Adlerian Psychology, NASAP)高等榮譽會士,現已退休,但是仍在北美及歐洲各地開設工作坊。

合著包括《做情緒的主人》(How You Feel is Up to You)、《在無禮的世界養出有禮的小孩》(Raising Respectful Kids in a Rude World)及父母效能系統訓練系列課程叢書等13本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