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七十五歲女性,左膝關節腫脹疼痛、彎曲不到九十度,檢查發現關節後內側有一直徑約五公分突起,觸感柔軟且無法移動,進一步X光及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確認為退化性關節炎合併「貝克氏囊腫」。醫師提醒,一旦出現關節腫脹問題應儘早就醫找出病因,方能對症治療,早日恢復健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政宜表示,患者就診時主訴左膝關節在過去幾個月內逐漸出現輕微腫脹,但無明顯疼痛,因此不以為意。直到近兩周症狀惡化,膝關節後方膕窩處出現明顯腫脹現象,以致於關節無法彎曲,上下樓梯都很辛苦,才就醫治療。
林政宜說,經與患者解釋病情,獲其同意,透過超音波定位實施囊腫抽吸,共抽出約十七毫升淡黃色透明關節液,之後再注射類固醇於關節內。患者下床後,立即表示疼痛腫脹情況改善,走路不再一跛一跛,膝蓋也可以順暢彎曲。
林政宜指出,貝克氏囊腫又稱膕窩囊腫(popliteal cyst),主要形成原因與膝關節損傷發炎有關。當膝關節發炎時,發炎積液會不斷增加,導致關節腫脹且難以彎曲。
林政宜說,貝克氏囊腫的治療一般均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囊腫內積液抽取、關節內類固醇注射治療、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
若臨床判斷貝克氏囊腫的成因與膝關節退化有關,亦可考慮玻尿酸或其他注射治療以減少膝關節磨損發炎機會,避免再發。僅有少數反覆出現劇烈腫脹疼痛病患,需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