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情操 捨此捨彼 夙志絕不捨

文/陳景富 |2016.03.13
1140觀看次
字級
題字/星雲大師 繪圖/釋有宏
《玄奘大師》,佛光文化出版

文/陳景富

顯慶三年二月,玄奘隨駕回至長安,仍住大慈恩寺,繼續全力以赴翻譯《大毘婆沙論》。但好景不長,六月底吧,便有宮使前來傳詔說:「為皇太子弘病癒而敕建的西明寺已於月初畢功,並擬於七月十四日正式迎僧入寺。已為三藏法師準備了上房一處,詔從大慈恩寺遷來駐錫。」

玄奘聽罷,心頭猛地緊了一下,只說了「領旨」兩個字,便再無言語。

這西明寺的興建,玄奘不僅知道,而且還奉詔參與了籌畫。顯慶元年正月,武后所生之代王弘被立為皇太子,大病初癒後,皇帝於秋八月便降詔,將延康坊濮王泰的故宅改建為佛寺、道觀各一所,為其祈福,特別邀約玄奘前往按察地形並規畫之。後根據玄奘的建議只建佛寺,道觀則移建他處。

卻說這濮王故宅,追根溯源,還頗有來頭:其最先為隋代尚書令楊素宅邸,武德初年的新主兒變為萬春公主,貞觀中復賜予濮王泰。俗話說,物以人貴。楊素者,有隋重宰,權傾朝野;萬春者,高祖李淵第六女,受封數女之一;濮王者,先帝太宗之子,文德皇后所生,天性聰穎,好學,善文辭,頗得太宗鍾愛,詔准於府內設文學館並自引學士,還曾一度欲以其取代承乾為皇太子,後以太原奇石有紋如「治萬吉」之兆,這才放棄泰而堅定了冊立李治之意,儘管如此,太宗對他的那分才氣則始終念念難忘、疼愛綿綿。

從這些新舊主兒的身分就不難推知,這兩朝老宅是怎樣的豪奢宏敞。也正因為有了這基礎,改建為佛寺自然就省了許多工料和時間,因此又得以從容、精細地進行莊嚴、陳設。延康坊坊面東西長度為六百五十步,南北長度為四百步,寺院位於坊內西南,相當於半坊之地,方各三百五十步。左右為通衢大道,南北為廛落民居;青槐繞院,綠蔭如傘,永安渠縱貫其中,水聲潺湲,實在是鬧市中的一方清淨地。全寺分十個院落,總四千餘間。

這寺院不僅建築是一流的,住僧也是一流的。僅高僧大德就有五十人,都是由朝廷主管部門奉敕從各地簡選出來的。每位大德都配了一個侍者。此外又敕令從俗童中挑選根基較好的一百五十人剃度為西明寺僧,同時給玄奘新度沙彌十人作為弟子。法侶比肩,濟濟一堂,好不隆盛!

在別人眼裡,玄奘的這次奉敕從大慈恩寺搬遷西明寺,無疑是錦上添花,譽上加譽,是很值得羨慕的。但在玄奘那裡,情形卻不是這樣:他神情懨懨的,心裡盡是一個個的問號。原因是:對於這次搬遷,他事前一點兒消息都沒有,可謂突然;其次,詔令中只說給了上房一處,擇日搬遷,卻一個字未說到譯經場的事;另外呢,寺中上座已另有其人,自己卻身分不明,很可能只是將他當成一個老字號店鋪的招牌,以壯觀瞻、招徠顧客而已。其實呢,招牌就招牌,能吸引有情眾生前來修行習法,也是一件大好事,大功德,與名利無關,更不存在丟份子的問題。只是,如果從此便遵從這安排,並安之若素,則先前所發的譯經大願還算不算數?還要不要實現?縱然可以在寺中講經說法,但浮生如朝露,親聆法語的人再多,法益也很是有限。翻譯則大不相同了,經典既譯,廣播四方,流傳萬代,受益者不分地域遠近,不分現世、來世,其數無量。如今這安排,到底是出於聖意,還是另有其他因素……問題愈想愈多,眾多的問題就像亂麻和死結,理不清,解不開。面對如此之多的未知數,不管換了誰,心情能不糾結嗎?

臨近迎僧入寺的日子,玄奘仍然像沒事兒似的,繼續埋頭譯他的經,根本就沒有一點兒準備挪窩的意思。

一直在身邊打理大小事宜的玄覺禁不住催道:「師父,都什麼時候了,還沒吩咐收拾哪些是隨身攜帶的什物呢!」

玄奘還沒回答,嘉尚也忍不住問道:「譯經班子是不是也隨遷到那邊呢?」

「是呀,要是隨遷,這麼多的梵典就得早早收拾了。」普光也一旁插話道。

無論誰提出的問題,玄奘都沒有回答,其實也回答不了。

結果是,入寺那天,玄奘什麼都沒有帶,隨身弟子也只有玄覺一人。

迎接的威儀、幢蓋、音樂,不亞於過去迎送御制寺碑入大慈恩寺儀式,但玄奘心裡卻充滿了孤獨感。

當然,玄奘的內心,外人是無法知道的,所以仍然是將遷住新寺當成一件風光的事來看待,將它看成是其頭上新添的一個大光環,所以,前來祝賀、慰問的禁中使者、在朝大臣,絡繹不絕,可謂門庭若市。除皇室的賞賜外,其他各方的隨喜儭賜亦不計其數,僅棉帛綾錦之類即不下萬段,沙服、衲衣、袈裟等多達五百餘事。

玄覺看著滿屋儭賜之物,問道:「師父,這麼些物件都怎麼安置處理呀?」

玄奘回道:「都小心保管好,休使蟲蛀鼠齧了。」

玄覺復問道:「要不要挑出一兩件袈裟現用?」

玄奘回道:「一樣都不能動!除變現為造塔、繪製經像費用外,其他全都瞧機會施給貧窮,還有遠道而來衣食短缺的婆羅門客人。」

(摘自《玄奘大師》,佛光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陳景富

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歷時十三年研究、寫作本書的目的就是要還原「唐僧」玄奘大師的人生軌跡,打破《西遊記》中唐三藏的軟弱形象,彰顯玄奘大師積極求道的精神,和為佛教典籍的翻譯、保存,對中國佛教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真實重現一代高僧為法不惜性命的情操品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