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光光出生八個月與十一個月大時,兩度罹患「川崎病」,急性期過後,心臟留下三個冠狀動脈瘤。國小五年級時在學校打羽毛球,心肌梗塞發作。幸經台大兒童醫院團隊救回一命。
醫師提醒,川崎症發病前幾天,症狀和一般感冒較難區分,孩子持續高燒超過五天以上,又找不到明確病因,要警覺孩子可能得了川崎症,盡早求醫,以免錯失治療期。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心臟團隊副教授林銘泰說,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血管炎,為兒童常見後天性心臟病主因。光光因胸痛、冒冷汗、頭暈就醫,檢查發現,供應他心臟養分及氧氣的三條主要血管中,有兩條發生嚴重問題,倘心肌梗塞惡化,恐危及生命。
林銘泰說,傳統治療繞道手術有一定風險。醫療團隊和成人心臟內外科專家討論後,決定採用「鑽石研磨術合併支架置放」,挽救了瀕臨缺血壞死的心肌。經過三年追蹤,證實與外科手術一樣好。十四歲的光光已是健康活潑、愛畫畫的國中生。
林銘泰指出,川崎病症狀,除持續發燒五天以上,還有兩側非化膿性結膜炎、口腔黏膜發紅、四肢肢端皮膚脫皮、紅疹及頸部淋巴結等特徵。
比較難以捉摸的是,可能造成外表看不出來的冠狀動脈發炎與變化。
少數孩子(約百分之一到二),會發展成巨型的冠狀動脈瘤,甚至造成冠狀動脈狹窄、心肌梗塞等後遺症。
川崎病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每年新增七百至八百名個案,除持續發燒五天以上,視川崎病攻擊部位不同,病童可能出現「紅嘴」、「紅眼」、四肢肢端皮膚脫皮等症狀,嚴重的是,一成病患因冠狀動脈受攻擊,引發川崎冠心病。
去年有一名兩歲孩童高燒六天,被小兒科醫師診斷為川崎症,經過免疫球蛋白治療,完全康復,在台大門診一年追蹤一次,無須服用藥物。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吳美環說,該院設計了國內第一本「《川崎冠心病童健康護照》,用淺顯易懂的條例,分享病童及家長,讓川崎病童的家長一目了然。
光光的母親陳女士昨出席記者會,向大家介紹這本護照,封面作者,正是寶貝兒子光光。
孩子發燒
怎麼辦?
❶ 正確量體溫,按時記錄體溫變化情形,以便就醫時給醫生參考。
❷ 決定要不要去看醫生,依小孩病情的嚴重度,不是依發燒的溫度。
❸ 觀察幼兒活動能力及食欲變化,如出現嗜睡,持續嘔吐,精神不振,哭聲愈來愈弱等狀況,一定要給醫生診斷治療,尤其3個月以內嬰兒。
❹ 醫師給退燒藥,應按指示時間服藥,按部就班將體熱排出去。
❺ 勿用酒精擦拭降體溫。酒精可能被寶寶皮膚吸收,或吸入肺部,間接傷害到孩子。急遽降溫,會讓孩子不舒服,還可能讓血管收縮,發燒更嚴重。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