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小時曾參加獨立研究活動的課程,發現生活有許多大家不太注意到的新鮮事物。當時我心裡想,若能加以觀察研究,再運用所學的知識,動腦思索,一定可以尋求出解答,並且應用在生活之中,因為這樣的思考模式,確實讓我獲得許多成就感。升上國中後,雖然課業壓力變大,但仍會找出時間參加這類型的課程。
因為一個契機之下,我有幸跟著資優班的老師一起去台大旁聽課程,聽講哺乳類古生物化石的相關課程。在這門課裡我學到了古生物的演化、台灣的古生物化石等的考古演進知識;看著講台上的教授滔滔不絕的解說,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台灣古生物化石」。在台南市左鎮區的菜寮溪流域附近的「左鎮動物群」,是台灣最重要的哺乳動物化石群,這裡是台灣哺乳動物的起源、發展的重要地區,有著型態變異和演化的絕佳線索與證據。
隔天,我們到了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繼續去尋找獨立研究的靈感。在生物館我看見了人體的構造、生物的標本、生態與演化、DNA與染色體等的相關介紹,我們甚至進入模擬的嘴巴,走進去看食物是如何被消化、分解、變成排泄物,最後再從肛門走出來,讓我對身體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到了物理館,我看見課本上的元素週期表,第三章教的「波動與聲音」裡的反射定律、振動,還有第四章的「光與色」裡的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以及透鏡成像。在館裡,我最喜歡的是伽利略溫度計,在玻璃管中裝入乙醚,當外界溫度愈高,管內液體因溫度升高而體積膨脹,致使密度變小,相對於浮球密度大而下沉;反之,當外界溫度愈低,管內液體因溫度下降而體積縮小,密度變大,相對於浮球密度較小而上浮。
歡樂時光總是過得很快,一下子就傍晚了,回家的時間逐漸逼近,真的好希望時間就停在這裡。最後我想藉由文章見報的機會,誠摯的感謝老師帶我走出校園,增長知識,也謝謝爸爸、媽媽同意讓我跟著老師一起去台北!希望下次還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走出門去增廣見聞,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