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大學教育產業化?

執筆人:林火旺台大哲學系教授 |2016.03.02
2490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林火旺 台大哲學系教授

執筆人:林火旺

台大哲學系教授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最近密集走訪產業界,業界表示,目前教育系統與產業脫節,他們需要的軟體人才不足,學校老師卻不教,因為老師靠寫或教軟體無法升等;業者反映,整個高教體系教授升等制度太僵化,只看教授論文發表,尤其發表在國外的論文,這樣的教育系統難與產業銜接。蔡英文表示:將來教育部長、次長等官員要能與產業溝通,傾聽產業聲音,下個世代教育最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出下世化的產業人才。這樣的結論令人有些驚訝,難道我們以後的大學要產業化?

加強產學合作或重新強化技職教育,顯然是產學脫節的解方,但主管教育大政方針官員的思維都要產業化,這絕對需要嚴肅思考。曾經擔任耶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和芝加哥大學校長的教育哲學家哈欽森(Robert M. Hutchins 一八九九—一九七七)說:「任何教育制度如果沒有涉及價值,在語詞上就是矛盾;一個否定價值存在的制度,就是否定教育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教育應該重視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美國當代一位教育哲學家為「教育」和「訓練」作了簡要區別:「訓練」是為一個活動或職業作準備,而「教育」則為人的一生作準備。如果只重視大學如何和產業接軌,等於把大學當成職業訓練所,似乎背離大學教育的精神。

什麼是「為人的一生作準備」?人活著不只需要維生必需品,希望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所以教育的目的至少是要讓受教者對生活和生命有深一層體悟,使他們將來面對實際人生的挫折、坎坷時,有能力為自己的生命找出路。

譬如:不論大學就讀什麼科系都可能戀愛失敗、家逢巨變,也就是說任何人這一生都要歷經生老病死,面對憂苦愁煩,我們至少應該透過教育,教會孩子:戀愛失敗不要心存報復、也不要自殘;財富不等於幸福。

如果大學教育以就業為目標,大學裡許多科系應該關門,哲學系、政治系、戲劇系、社會系的畢業生怎麼找工作?以哲學為例,哲學教育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服務產業,而是處理生命深層問題。如倫理學,它要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人應該怎活?如何才是幸福人生?」這些問題不重要嗎?這些問題和誰不相關?台灣現在就是教育過度職業化,沒有人知道哲學的重要性,也不想讀哲學,根本理由都是:讀哲學找不到工作;也因為人民普遍缺乏哲學思辨能力,政治上充滿非理性衝突:謾罵、獨斷、排他,然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自由多元社會要保持公民之間的和諧所依賴的「理性」,只有普及哲學教育才可能培養。

我們不能不重視產業發展,但是我們也不能只有產業方展,很早就有人談到台灣「窮得只剩下錢」。王永慶、張榮發都是白手起家,生前累積萬貫家財,對社會有卓越貢獻;但他們身後,我們看到的是子女爭產、骨肉對簿公堂,讓人情何以堪!「錢」如果能解決人生所有問題,我們贊成一切向「錢」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就不能把大學教育產業化。

現行大學體制中當然有很多問題,如:人文社會和自然學科性質不同,評鑑標準卻齊一,論文發表數量化,科技部的論文獎勵形式化,產學脫節等,這些問題都應該由教育界人士來思考,找產業界為教育下指導棋,只有一句話:撈過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