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 第四章 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四之七.上)

文/星雲大師 |2016.02.18
3269觀看次
字級
【編按】〈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共分六個章節:一、總說,二、佛陀的人間生活,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五、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六、總結,約數萬字,將陸續於出刊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發表,並預計於四、五月間結集出書,與本刊同為贈閱。
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 第四章 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四之七.上)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七、中國佛教

衰微的原因(上)

佛教在中國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從東漢明帝傳入、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各家爭鳴,到隋唐的人間佛教思想百花齊放。在歷代祖師的辛勤播種耕耘,在家弟子熱心護法下,使得佛教關懷現實人生的教義普遍宣傳,將佛陀重視民間疾苦的善行發揚光大。但法久則生弊,在歷史的長河裡,難免有一些賢愚不等、龍蛇混雜的現象。綜觀中國佛教興衰不定原因,今列舉如下:

(一)本土宗教排擠,專制帝王毀佛

佛教初傳中國便和本土的宗教、文化產生了激烈的衝突,或者來自儒家的非難,或者來自道教的排擠,最終釀成中國佛教史上嚴重的教難,從古代到近代,始終不斷。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教難,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的毀佛行動。其實,何止於此,還有太平天國、廟產興學、文化大革命等,都是佛教的劫難;但因佛教有純正的信仰,以及佛法緣起真理的普及性、平等性、永恆性的特質,超越宗教、地域性,所以佛教雖經過這許多劫難,在當今的社會,人間佛教仍然為有緣人接受。

先從「三武一宗」教難說起。北魏太武帝聽信道教徒宰相崔浩及道士寇謙之煽惑,做了道教徒皇帝,下詔誅殺長安沙門,連太子的老師玄高法師,也被賜死;焚燒破壞佛像,燒毀掠奪寺廟道場,命令僧尼還俗。太武帝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北朝佛教遭受重創。好在只有兩年,之後王朝滅亡,佛教又再復興。

第二次毀佛是一百多年後的北周武帝,他受到道士張賓和衛元嵩的蠱惑,下令廢佛,將四萬餘間的寺院充當王公宅第,被迫還俗的僧尼有百萬人之多;當時靜藹法師力勸武帝滅佛不當,後不被接受而殉難。第二年,北周武帝突然罹患急症而亡,人們都感到因果報應迅速不已。

二百六十年後,唐武宗會昌五年,佛教遭遇第三次教難而幾乎滅絕。武宗篤信道教,受道士趙歸真煽動,極力排佛,下詔廢寺四千六百餘所,並將寺產全部沒收,充當國用;強迫二十六萬名僧尼還俗,鐵鑄佛像改造為農具,銅製佛像及佛具、法寶,改鑄為通錢。後來,因果不爽,翌年武宗因服用道士金丹,中毒身亡,在位僅六年,皇朝就滅亡了。

第四次教難,是由後周世宗發起,他即位之後,就貫徹以儒家為主的統治政策,下詔毀佛,廢寺三萬餘所,禁止民間鑄造銅器銅像,一切鐘磬法寶都被鑄成通錢。

佛教法難 當權領導相關

這些教難或是道教向皇帝進讒言,或因皇帝排外的觀念,或者嫉妒佛教的發展超過皇家的影響力,因此下詔毀佛。

其實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號稱中國宗教的道教,曾就誰先誰後而和佛教展開爭辯。東漢明帝時,道士褚信對皇帝說道教神通廣大,能上天入地,道藏是世間真經,點火不能燒。結果和竺法蘭、迦葉摩騰二位法師較量之下,道教經典隨火化為灰燼,而所施展的升天、入火、履水、隱形等法術,都無法應驗,而佛陀舍利卻綻放五彩光芒。迦葉摩騰於是說一首偈語:「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山嶽嶸。法雲乘世界,善種得開萌。顯通希有法,處處化愚蒙。」留下佛道之爭的千古掌故。

比「三武一宗」法難,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就是太平天國的排佛,洪秀全假天主名義,建立太平天國,自稱「天王」,頒行天條書,壓制民間信仰,焚毀佛像神像、孔孟百家經典。太平軍所到之處,無廟不焚,無神不毀。素有「佛教花園」之稱的江南一帶,及雲貴、兩廣等地佛寺,都受到嚴重摧殘。

所幸,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站在中華文化的立場,歷經十年抗拒,才將太平天國消滅,佛教劫後餘生,才得以再次重建。

到了清末民初之際,知識分子、政府官員對佛教不了解,加上土豪劣紳覬覦廟產,假借興學之名,行吞併寺產之實,使得寺廟財產被侵占、損毀,僧侶被迫還俗。

國民政府北伐前後,基督將軍馮玉祥大力破壞佛教,驅逐僧侶,勒令還俗,強迫從軍,寺產充公,寺院改為學校、救濟院,或成為娛樂場所,對華北佛教而言又是一場災難。

文化大革命毀滅佛教更為歷史之最,所幸後來共產黨的一些領導,扭轉情勢,廢止文革,重新整頓。加上鄧小平等人領導的開放政策,中國的文化、宗教,才能從苟延殘喘中再度舒活過來。

(二)佛教蓬勃發展,引來皇朝不安

佛教初傳時期,受到帝王、官員護持,競相建立佛寺,有的設立「寺庫」、「僧祇戶」,有的成立「無盡藏」,有的朝代甚至供養寺院大片的田園土地,佛教的經濟因此有了顯著的發展。

隋唐三百餘年間,可以說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佛教在學術上、思想上、講說上都非常的鼎盛;加之各宗派僧侶的慈心悲願,創辦了許多利生的事業,如:植樹造林、墾荒闢田、鑿井施水、造橋舖路、興建水利、施設浴室、興建公廁、建立涼亭、設碾米工廠、油坊當鋪、急難救助、設佛圖戶、施診醫療等,人間佛教注重資生與利眾,對社會事業的奉獻不遺餘力,佛教的公益紓解了國家的經濟狀況,解決了社會民生的問題,人民生活與佛教之間,已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因為佛教發展的事業很多,信徒受到感動,捐獻也增加許多;寺廟的儲財富可敵國,信徒眾多,民間有了廣大的信眾,因而震動皇朝不安,讓一些沒有能力的帝王,因自身無法振作發展國家,於是嫉妒佛教的興盛,懼怕佛教的力量威脅國家的生存,因而對佛教歧視壓迫,如上述的三武一宗的毀佛昧行,即肇因於此。

(三)佛教走入山林,消極脫離社會

沙彌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宗教對社會民間的影響力,下令出家人走入山林修道,嚴格禁止民眾擅自進入寺院、禁止出家人和信眾接觸。尤其元、清兩代,皇室多崇尚喇嘛教,對佛、道兩教打壓,清朝法律更明訂婦女不可到寺院燒香供佛,出家人不可外出托鉢。大多數的出家人也認為出家就是入山清修,是為了要了生脫死,因此佛教漸漸的脫離人間,遠離人群。

還有一些僧侶,以出家人的戒條來要求在家信眾,例如:叫人不要營生賺錢,因為黃金是毒蛇,夫妻是冤家,兒女是討債鬼……,這許多偏執的說法,影響社會民眾對佛教的觀感,讓人不敢信仰佛教。

過度宣傳消極的苦、空、無常,讓人民不敢接觸佛教,沒有把佛法積極的真義正確的宣揚給人民知道,社會誤解佛教不能契合人民生活,而成為沒有人間性的佛教。其實,佛陀人間佛教的本懷,是積極入世的,應該不至受人這樣重大的誤會。可惜,佛教的修道人只忙著自了,甘願作焦芽敗種,也不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因此,佛教遭受到的打擊和災難不斷的發生。

尤其,出家人消極避世的態度,忽略了世間資生的問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不做人心的淨化輔導,不參與社會的建設,急於求證出世的解脫,動輒勸人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和建立現世安樂與幸福的追求嚴重脫節,使得佛教和世間顯得格格不入。

佛教缺少對現實世間生活的指導,以及教人如何在人間安身立命,因此,與人間生活有了隔閡,與整個社會人心需求傾向不相符合。出家人不能觀機逗教,社會上有識之士就不會接受,那麼人間佛教怎麼能傳播到一般百姓的家庭,深入到社會大眾的心裡呢?出家人因為不能契理契機,只把佛教從消極上作敘述,沒有從積極菩薩道的精神方面勉勵他人,因此,佛教也就不得不衰微了。

(四)弘講談玄說妙,不重人文關懷

過去有些法師講經時,喜歡談玄說妙,講得太過抽象,讓人聽不懂,表示自己很有學問,其實佛法應該用來指導生活的。佛經裡不也常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美好的佛法就是要讓人人都可以接受,可以充實心靈,改善生活,如果信奉佛教而不能擁有佛法,這是非常可惜的。如同鳥窠禪師和大詩人白居易的對話,佛教的本意在淨化人心,除了消極的不做壞事,更要積極的去做好事,行三好,實踐四給,建設五和的圓滿人間。

佛陀當初創立佛教僧團,就是要把人心從繁複難懂的玄理思辯中解脫出來,甚至嚴禁用高深艱澀的語言來說法。佛教會衰微,在印度,除了自我的分裂,及在印度教、回教鬥爭下,成了兩教的犧牲品,另一個原因就是過度走向學術殿堂,少數人沉醉在學術的象牙塔中,致使佛法對人間的問題無法發揮淨化的功能。尤其,只講分宗立派,各立異說,致使佛教散漫無章,沒有團結的力量,沒有發揮團隊的精神,佛教又怎能不衰敗呢?

又例如,中國佛教天台宗創始者智顗大師講說《妙法蓮華經》,所謂「九旬談妙」,一個「妙」字講了九十天,建立天台宗龐大的思想體系,傳統佛教界引以為盛事。但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一個「妙」字需要九十天來詮釋,那麼一部經要幾生幾劫才說得完呢?談玄說妙的結果,只有讓佛教與群眾愈離愈遠。

以現代人凡事講求速度、效率的風氣,其他的學問都不需要研究了,其他的工作也不需要去做了。這種虛無縹緲的講述方式,不能爭取時效,和人間佛教生活又毫無相關,加上不切實際的言說,不能契合現代人的根器需要,勢必為社會大眾所捨棄。再好的學說、思想、文化、藝術一旦脫離了群眾生活,必定走入死胡同。再經過教難等各種因緣,佛教就不得不走入衰微了。

(五)經懺密教鼎盛,道德信仰墮落

唐宋時期,有些寺院靠著田產收租來維持生計,有些寺院則接受信徒的淨財布施來支撐經濟。明清以後,佛教因為教難迫害,淨財收入頓減,僧侶為了生活,奔走在檀信家中,趕經懺做佛事,等而下之,寺院漸漸淪為經懺道場,或者是香火鼎盛的廟堂。

其實,經懺不是不好,它是對人老病死生的一種服務,站在宗教的立場,出家人為生者說法利眾,固然重要;為亡者誦經超度,同樣需要,所謂冥陽兩利、生亡得度,這也是佛教對人間的貢獻。

但是,經懺並不是商業買賣的行為,有一些僧人因為經懺容易得到供養,講經弘法比較困難,沒有人會給予供養,利之所趨,造成一些對信仰不提升的人,就難免墮落了。

俗諺說:「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意思是說只要會念經,生存就沒有問題。會誦經唱念,比做一個弘法佈教的宗教師容易多了,但在佛教裡作為一位宗教師,有這麼簡單嗎?除了要有深厚的佛學素養,如果對社會沒有服務,沒有貢獻,大眾會需要你嗎?

另外,密教也不是不好,像藏傳佛教有它的一套理論,日本東密也有它的傳承規範,不像中國流通的密教那樣漫無章法,不但要求供養,自抬身價,標榜與佛教相違背的神祕主義。尤其,在元明皇朝時期,王室不從心靈上去淨化,宮廷密教成為重欲享樂,只是發展欲望,上行下效,傳播不能契理契機,適合人民的需要,在這樣的情況下,佛教受到致命的打擊,就逐漸衰微下來。(待續)

【編按】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共分六個章節:一、總說,二、佛陀的人間生活,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五、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六、總結,約數萬字,將陸續於出刊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發表,並預計於四、五月間結集出書,與本刊同為贈閱。歡迎有緣人來函索取,或發表撰寫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共同發揚人間佛教。如經錄取,將贈閱本刊並酌資稿酬。再版時一併收錄,做為今日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對佛陀的一份供養。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雙月刊,全冊約五百頁,贈送學校、圖書館、監獄、各級機關團體等。免費贈閱一年(六期),歡迎索閱,參閱廣告版,填妥申請表格,附一年六期郵資一百二十元,擲回佛光山文化發行部。

電話請洽07-6561921轉6665-6667。如需較大數量,歡迎助印,每本新台幣一百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