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大林鎮獲國際慢城組織認證為「慢城」,鎮民同感光榮。圖為大林鎮運動綠廊。圖/呂慧瑜
花蓮縣鳳林鎮前年獲認證為台灣第一個「慢城」。圖/杜荷
【本報綜合報導】今年春節,嘉義縣大林鎮收到賀禮,通過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認證,成為全台第二個、西部第一個「慢城」。
食衣住行育樂都達到樂活、回到大自然的感覺,以不急促的方式生活,這就是「慢城」;組織創建目的在喚醒居民對城鎮的情感、保護地方文化,並在不改變生活節奏的前提下促進地方經濟增長。
人口三萬一千多人、有二十一個里的大林鎮是典型的農業舊鄉鎮,成為繼二○一四年花蓮縣鳳林鎮後台灣第二個慢城。
為達到六大類、七十一項指標,大林鎮長黃貞瑜帶領鎮公所同仁整整準備三年,八日大年初一取得認證,選在昨天開工日宣布好消息。國際慢城組織所設標準分數為百分之五十,大林鎮拿下百分之七十九點七一高分。
大林Darling 人情味滿滿
有別於苗栗縣三義鄉、南庄鄉由縣政府輔導申請慢城認證,大林鎮的申請全由鎮公所主導。為何如此積極?黃貞瑜說,「要讓世界看到大林的好」;慢城串聯全世界,獲得認證可成為組織一員,小鎮就能用另一種方式在國際立足。
鎮公所去年九月二十二日提出申請,上月二十一日寄出七十一項指標評分,上周通過認證那一刻,對大林人來說就像拿到大紅包,感受榮耀。黃貞瑜說,當初預定三年達到目標,開剛始與南華大學合作,先設定短中期目標,準備齊全再提報,獲得認證的分數合乎大家預期。
大林鎮舊稱「大埔林」,盛產稻米、竹筍、蘭花等作物,是台灣蝴蝶蘭瓶苗最大供應中心;位在台一線上的小鎮入口處,有取「大林」諧音設置的「大林My Darling」入口景觀,表現出小鎮的溫暖與人情味。
大林鎮公所表示,明華里是著名的環保社區;義和里注重產業與美食結合,提供遊客必吃的九層粿;南華大學所在的上林社區,享受產學合作的資源。
旅客走出台鐵大林車站,可到站前的百年老街品嘗美食,也可來趟減碳生態之旅,透過隱身鄉間的大林自行車道,從民國前三年建造的大林糖廠出發,行經大糖、湖北、三村與三角里等社區欣賞農村景觀,還可觀察到台灣原生種諸羅樹蛙。在這個擁有美麗田園風光的寧靜小鎮,可看到環保與生活和諧共存。
黃貞瑜提出大林鎮接下來的目標,要在不破壞原本生活步調的前提下,把現有的東西變成經濟力,希望吸引國際學者及旅客造訪。
花蓮鳳林先例 發展讚
前年率先獲認證的花蓮縣鳳林鎮,觀光名氣大增,詢問度也變高。鎮公所祕書徐誌謙表示,許多遊客前來體驗慢城、慢食文化;慢城文化不是指生活步調緩慢,慢食更不是指慢慢吃東西,而是強調在地元素、在地文化、在地食材的理念。
徐誌謙說,通過慢城組織認證後,鎮公所也藉此平台把鳳林特色推向國際,例如去年在義大利米蘭世博會、南韓國際慢城節,鎮公所將鳳林的花生、台灣土肉桂加工品、客家植物染工藝品等帶去參展,吸引更多國際觀光客到鳳林long stay。
除了鳳林、大林,苗栗縣政府也積極推動南庄鄉、三義鄉加入國際慢城組織,兩地先後在去年三月、五月提出申請。
小百科
國際慢城組織
1999年由義大利Greve in Chianti、Orvieto、Bra、Positano等4個小城市的市長成立,建立全球「慢城」網路。有感於小城鎮人口流失、產業外移,慢城創建緣由是喚醒居民對所在城鎮的情感、保護地方文化。
訂定6大類評分原則,涵蓋環境、基礎建設、市容內涵、食用自有產品、良善社區、自覺意識等。截至去年12月,有30國的208個城鎮入選為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