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奕成
夜讀《紅樓夢》第七十三回,臨睡前的寶玉接獲丫鬟小鵲的報信,說趙姨娘不知在老爺前說了什麼,要他提防老爺問話。
寶玉聞言,直覺是問書,忙披衣坐起,邊讀邊懊悔「早知該天天好歹溫習些的」,平日「未下苦工夫,如何記得」,現在「若溫習這個,又恐明日盤詰那個;若溫習那個,又恐盤駁這個」,故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
這樣的經驗,或許你未曾有過,但想必見過。朋友的女兒剛升上高三時,距離學測不到半年,而國文是她最苦惱的科目,邊記邊忘──問題大得如鼎。朋友祭出優渥的鐘點費,希望我能幫她速成。
唉,學習若求速成,可能效果不佳還會鬧笑話啊!念大學時,有門「曲選及習作」的課,期中期未考要背誦的散曲、劇曲不少,記得考孔尚任《桃花扇.餘韻》時,別班有同學竟把「山松野草帶花挑」寫成「山松野草帶桃花」,老師說她明知這是抱佛腳的後果,但不想戳破,故在考卷上狠批「翹課」二字。
類似的笑話,當我成為老師仍常見。答題時,有個學生寫道:「寶玉來到水仙庵,拿出一包茗菸,對著井台祭祀。」茗菸是寶玉的書僮,孰料竟成了他的祭品,當下我嚇了一大跳。
還有個學生是這麼寫的:「孔子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我實在不相信他是中文系的,但白紙黑字不得不信,於是我批了一句:「曹雪芹說九把刀寫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很純情。」考卷發還後,我等著那學生來向我反駁,至今依然等無人。
任何的學習,只有養成。《紅樓夢》第九回,寶玉入家塾讀書,襲人叮嚀:「雖說是奮志要強,那功課寧可少些,一則貪多嚼不爛,二則身子也要保重。」朋友的女兒考前抱佛腳,囫圇吞棗,愈添焦躁,再者睡眠不足,也影響生理時鐘。
這些道理,沒念過書的襲人都懂,朋友怎會不懂呢?我想起那一夜,伴著寶玉開夜車讀書的丫鬟,邊剪燭斟茶,邊睏眼朦朧,又得跟著寶玉擔心明日的考試,真難為她們,我便向朋友婉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