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凡
《雜阿含經》有一段譬喻「習慣」的經文:「其狗者,樂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所樂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處,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
這段經文在說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習慣,每個人都按著自己習慣的方向生活,例如,流浪狗喜歡往村莊跑,小鳥愛在天空飛,蛇喜歡待在洞穴裡,習慣讓我們不喜歡改變,習慣也繫縛了我們的發展,讓我們忘記自己可以不斷的創造、創新,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人的人生。
習慣,有二種意涵,廣義的是集體社會模式,例如,公家機關工作穩定。好好讀書,未來才有好職業;努力賺錢,才會不愁吃穿;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等。狹義則是個人固定的思考、行為模式,例如,偏食、怕黑、講話大聲、以自我為中心等等。
從我們出生來到這個世間,我們就活在「社會集體」的習慣中,如果沒有按照這樣做,家人、親戚朋友會覺得你是異類、很奇怪,因此,大部分的人,在這樣的環境因緣中,追隨約定俗成的成規,隨波逐流,終其一生。
然而,也有少部分的,跳出這些既有的模式,例如,雲門舞集的林懷民先生,亞都麗緻大飯店總裁嚴長壽先生、《文茜世界周報》的陳文茜小姐等人,他們突破了既定的思考模式,增加這個社會的豐富多元,增添人間的光亮,啟發大家: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精采的自己。
然而,我們太多固定的習慣,讓我們不敢做、不敢想,失去了創造和突破的能力,久而久之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走完苦樂參半的人生。
因此,如何打破這既有的習慣,佛法用「破除我執」、「有佛法就有辦法」來引導我們走向光明燦爛的人生──如星雲大師所言,苦,是增上緣,給我歷練、鍛練,增加自己的力量;無常,是改變、創造,生生不息;空,才能包容宇宙萬有;無我,一切的成就來自廣結善緣,集體創作,因此要學習謙卑,與人為善,每個當下隨緣更要結緣。
破除我執,正意謂著破除習慣的框架,讓生命可以無限的延伸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