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冽的氣溫,小籠包店外的騎樓站滿鵠候的饕客們,人氣餐店裡高高疊起的蒸籠,轟轟然冒出仙龍般虛無的蒸氣,讓人感受到年味已近。
冷冽的氣溫,小籠包店外的騎樓站滿鵠候的饕客們,人氣餐店裡高高疊起的蒸籠,轟轟然冒出仙龍般虛無的蒸氣,讓人感受到年味已近。
年已近,擬出的年菜菜單,發現重複性頗高,無非是佛跳牆、烏魚子、香腸、十香素菜、臘味小炒……等等熟悉的年菜,多年來始終如一,要如何在一樣的年節裡創造出新意呢?
年前總有一種忙碌的步調,忙著大掃除,四處選購年貨,急促的節奏朝著春節假期步步推進。到了餐桌上擺滿各式熱騰騰菜色,家人也團聚而來,終於把年的氣息簇擁至最高潮。數餐菜色相似的團聚後,年味也像潮水般地逐漸退去;但是近年來,總覺得這些氣味裡還少了些什麼?
是在風中乾燥的臘肉,在缸裡發酵的酸白菜,還是在蒸籠水氣裡長大的發糕……喔,原來就是缺少了這些花費時間和工夫製作食材的過程,特別是在水煙縹緲間真實勞動的身影,還有家人一起著手準備,一起期待新年到來的手作記憶。
這時撿回一點舊記憶,重啟過去的儀式,反而成就心中的新氣象;因此準備來蒸個蘿蔔糕,從泡米、磨米、刷蘿蔔絲開始,在蒸製食物的過程裡,加添一個好采頭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