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ING 有距離的人

文/吳娟瑜 |2016.01.27
1629觀看次
字級

文/吳娟瑜

不必用尺量,也不用開口問,就會知道面前的這個人,與我們之間的距離有多少。有的人就算是咫尺天涯,也能感受到他的溫度、他的親近;但也有的人,就算是在同一個屋簷下,看得到、見得著,卻是難以捉摸。

習慣性地避開

心理距離的遠近等同親密的遠近;心理距離近,親密度就高,心理距離遠,親密度自然就不高。這種感受,只能個人飲水,冷暖自知。

Mandy來請教我時,她問:「為什麼我和同事之間就是有段距離?」她會這麼說,代表她渴望突破心理的樊籬。

原來,不管男女同事想來問話或想幫忙,Mandy總以:「我不清楚。」或「不用,我自己來。」作為回應,一口就拒絕對方。可是,她又很羨慕同事們可以有說有笑,下班後還能一起聚餐聊天。

「我不明白為什麼不管對方說什麼,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拒絕。」Mandy近來發現自己有這個傾向。

「仔細想想,是害怕親密?還是討厭親密?」我追問她。

想了半晌,Mandy勇敢地說:「應該是討厭親密吧。」

於是我們從原生家庭的父母相處、親子互動裡去尋找答案。

終於,她找到一個癥結點,那是小學二年級時,有一回,她下課回到家,像往常一樣,摟著媽媽說話,沒想到,媽媽卻一把將她推開,還說:「討厭,妳走開!」

平常媽媽偶爾會開這樣的玩笑話,但那天不知媽媽發生了什麼事,臉色相當凝重嚴肅,Mandy嚇到了,從此她不但不想靠近媽媽,連對待旁人也會不自覺地避開。

小學五年級時,有一次Mandy聽到爸爸問媽媽:「女兒怎麼變了?」媽媽回說:「她就是脾氣彆扭啊!」聽到這麼一句不了解自己的話,Mandy的心門關得更緊了。

身體敞開訓練

後來,Mandy參加成長課程,當一群男女學員面向地板躺著,然後輪流一個一個從別人身體背後滾過去,課室內驚叫聲連連,大家彷彿回到童年時的玩樂,一遍又一遍來回地滾著。

這時,我注意到Mandy非常猶豫,似乎很害怕碰觸別人的身體,思考著如何滾動才不會傷到別人?慢慢地,一回生兩回熟,Mandy逐漸放開自己對身體的桎梏,笑容在臉上漾開,還在短時間內,來來回回滾了好幾趟。

原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可以透過敞開身體的訓練來解套;原來距離可能是來自生命中不愉快的經驗;接著,在眼神關注訓練及同理心的表達訓練過程中,Mandy分享說:「我把自己關太久了,今天終於可以把自己放出來,好舒服啊!」

不要再錯過了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 (Erik H. Erikson) 在《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一書中提及在成年前期的發展:「在此階段,個人開始為一段雙方皆願意信守承諾、真誠相待的關係做準備,雙方若能共同分享生活的點滴、工作上的甘苦且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便能發展出維持一般友誼,並與同一伴侶保持長久關係的親密能力。」

由此可見,Mandy在「成年前期」錯過了親密的學習,這對她未來的婚姻家庭、工作發展都可能產生後遺症;幸好,剛進入「成年期」的她,因警覺不對勁而正努力成長著,相信透過肢體敞開訓練,透過自我探索課程,她一定可以逐步找回往後與人為善、多元互動的親密能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