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早在幾世紀前,每逢過年時節,家家備辦年菜,好不豐盛熱鬧,飽啖葷腥之餘,為了清爽適口,必準備素什錦。這菜大有名堂,堪稱變化萬千。北方稱「炒鹹什」,南方叫「十香菜」,又叫「八寶菜」。
由於純素無葷,平常較罕製作,過年卻不可少,想來很有意思。
素什錦的食材,的確琳瑯滿目。舉凡白蘿蔔、胡蘿蔔、黑木耳、黃花(金針)、豆腐皮、豆腐乾、醬薑、醬瓜、冬菇、冬筍、榨菜、芹菜、麵筋、腐竹等,無一不可入饌,且可任意搭配,或八樣,或十樣,甚至十二樣,豐儉隨人意,只要滋味好,誰曰不宜?但有一樣必不可少,那就是黃豆芽。它的形狀像如意,故有「如意菜」之稱。每逢新年時,為圖好口彩,多吃如意菜,凡事求順當。
製作素什錦時,訣竅在其刀工,各式各樣食材,不僅要切得細,還得長短力求一致,才易翻轉炒透;同時不加味精,醬油用淺色者,望之漂亮光鮮;謹記用素油炒,全炒到乾而熟,再混著炒即成。菜冷後再吃時,可略加麻油拌,食來別有風味。
其實在過年期間,純吃個炒黃豆芽,或吃「金鉤掛玉牌」,雖較素什錦料簡單,但其精采奧妙處,似乎亦不遑多讓。這些皆是家常菜,手法卻因人而異,而且都大有滋味。
文史大家唐振常,本身亦是個食家,對食文化研究深。曾舉炒黃豆芽之例,力辯川菜並非皆辣,指出:「按我家通常之食……有的則明顯可以加辣而不加辣者,如炒黃豆芽。」他是四川人,明白四川家庭都喜愛吃這一道,既廉價又可炒出美味。比方說,有位親戚每飯必有此菜,「炒得極嫩,不加醬油而加鹽,只在炒成後,澆上少許紅油辣椒」;另一位乃「濃油重炒,豆芽已炒成乾癟狀,調味品種極多,以紅油辣椒為主,還需加芝麻醬,炒成後,湯汁竟及碗之半」;至於他母親炒的黃豆芽,「則在兩者之間,不濃不淡,略加醋,絕不加辣」,最宜佐飯。我生而有幸,三者皆嘗過,脆爽有嚼頭,食罷甚難忘。
而「金鉤掛玉牌」說穿了,就是用切片的白豆腐或水豆腐(即豆花、豆腐腦)煮黃豆芽而已。製作甚簡易,先放黃豆芽,再放豆腐片,只用清水煮,湯內加細鹽;待起鍋,先食鍋內料,接著再喝湯。蘸著醬汁吃,頓覺精神爽。
蘸料主要為糍粑辣椒,它亦稱糊辣椒,乃貴州傳統並特有的烹飪調味品。其製法不難,先選妥肉厚而不太辣的乾辣椒,在洗淨、去蒂、浸泡後,把水濾乾,接著與去皮的生薑、蒜粒,一起放擂鉢內搗爛,然後用小火微煉,俟其冷卻,即裝瓶罐內備用,目前已有現成品。其特色為油色紅亮、辣而不猛,香味濃郁,以此提味,有畫龍點睛之妙。
此外,也能變個法兒,將紅、白蘿蔔及竹筍、香菇切塊,西芹切段,芥菜、大白菜、高麗菜剝片,一起投入食畢「金鉤掛玉牌」的鍋中,亦蘸著糊辣椒加醬油、醋等同享,也算是個另類的素什錦。
值此年假期間,將以上這些素什錦、炒黃豆芽等菜,或替換著吃,或一起聚餐,於去油除膩、滌淨心靈外,也可玩玩花樣,增添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