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翁英惠 文/記者阮愛惠 圖/記者楊祖宏、翁英惠提供 |2016.01.17 語音朗讀 1142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教育家翁英惠 翁英惠(左)得到樹德科大校長朱元祥(右)的推薦,榮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 翁英惠(右)將學生視為親生子女,無論何時,只要需要他,他都不吝給予幫助。 「翁清江宅」興建於日據時期,建築風格融合日式、西式、閩南式,二○○八年名列嘉義縣縣定古蹟。 翁氏家宅古蹟「翁清江宅」去年底修復落成,嘉義縣縣長張花冠(左二)、嘉義文化代理局長房婧如(右一)、翁啟惠(右二)、翁英惠(左一)兄弟,到場舉行揭牌儀式。 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前院長翁英惠,去年屆齡自院長之位引退後,學校特以「講座教授」續聘之,這是大學教授的最高榮銜。他卸下行政重擔後火力全開,彰顯了他在院長任內,立下與國際接軌的精英計畫績效卓著;去年共帶領樹德科大設計學院拿下十四個紅點獎,其中更有六個獲得最佳獎,並將十八位設計學院的學生導入世界頂尖名校─「英國倫敦藝術大學」,進行創作交流與發表,讓「台灣」的名號在國際競賽及國際名校熠熠生輝。 事實上,翁英惠的教育生涯精采不斷,從中等教育到大學教育常有創新之舉;在樹德科大任教的十五年間,所推動的多項創意、創新重點計畫,早就把樹德科大推上iF全球排名第八的地位,校長朱元祥讚譽他:「所到之處,豐腴的能量,必讓該處林蔭茂密、花朵綻放。」教育部更在去年底頒發「藝術教育貢獻獎」給他。 對於這個角逐者眾、圈內視為殊榮的獎座,翁英惠淡然地表示:「藝術教育工作的作品是學生;一位教師如果在工作上得到成就或快樂,必然是建立在學生學習的成就和快樂之上。作為教師,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歷年所培育的一粒粒文明的種子,逐漸成為改造、貢獻社會文明的最大基力!」 為師多年 備受肯定 翁英惠在民國七十七年時,即得過教育界特殊優良教師的「師鐸獎」,也曾獲頒高雄「社會優秀青年」與「十大傑出市民獎」等獎項。他從事藝術與設計教育工作超過三十五年,在高職任教期間,就指導學生參與全國性暨國際性設計競賽,獲獎無數;並獲邀擔任國家選手訓練師,寫下連續三屆榮獲國際技能競賽金、銀、銅牌獎的紀錄。 後來翁英惠擔任高雄中華藝術學校創校校長,成功扶持私校轉型改制,開拓南台灣專業藝術教育園地,讓具有藝術性向的孩子,得到順性發展的機會。進入樹德科大後,他從系主任、所長、研發長、至院長等職務,一路累積教學專業與行政資歷,推動多項計畫,連結產業、接軌國際,締造國際聲望,讓樹德科大獲得教育部歷次科大評鑑一等肯定。 教學態度 成就英才 從保守的一九七○年代到數位時代,翁英惠教過許許多多年齡不同、背景迥異的孩子,「但我教學的態度和價值思惟始終沒變,『把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看待』,是基本的心念。也許對未成年的孩子,我比較威權,很重視他們的品性,舉凡生活規範和思想教育,不只是課業,連他們的作息、規矩、服儀都不放過;至於大學的孩子,我則注重務實致用的專業養成和個人風格的培養。」他說。 長年在技職體系裡作藝術教育,翁英惠不管是在高職或在大學裡,他都採取雙軌的教育思惟,其一是對天賦優質的孩子施行的「為藝術而教育」;其二,是為一般學生心智發展與培養美感情操的「透過藝術的教育」,他認為:「每個具有藝術性向的孩子,應讓他們隨著興趣成長,但不管是在靈感或創意上,我更教導他們除了滿足個人才華之發揮外,應該更要有能力貢獻社會。大部分的孩子,雖然不具備優質的藝術天分,培養情操格外重要,除了涵養心智,更要讓他所受的藝術教育都能內化為善美的情操。」 宗教平等情懷 堅定教育淑世 翁英惠的母親是虔誠的觀音信徒,透過信仰,她為家人和子女祈福消災。孩子們的衣領上總是印有一個卍字;翁英惠出生後,因為很不好帶,所以按照民間習俗給神明當「契子」,他名義上就成了觀世音菩薩和濟公的孩子。 念長榮中學時,因為受到基督教義的感動,翁英惠受洗成為教徒。後來他在私校擔任校長期間,遭遇到很多無明的怪事,卻也因此和嘉義的一座觀音廟,結下深厚的法緣。「觀世音菩薩化解了我很多障礙,也在我人生最谷底的時候,給了最明確有力的指引。至今回頭去看,菩薩的指示都是非常仁慈正向的。當時的我,一部經也沒誦過,菩薩卻非常垂憐、愛護我,相信這全是我媽媽為我修來的。」他感念地說。 隨著年齡增長,翁英惠對宗教的體驗有更深的層次。他認為:「上帝是宇宙的主宰,佛菩薩是聖人修得的果位,各宗教的差別,在於對神的詮釋與地域文化、敬拜儀式的不同,只要是正教,不必有分別心,謹以秉持大愛慈悲的信念,回饋社會、國家就是了。」 宗教的情懷,讓翁英惠在從事藝術教育工作時,融進更多的淑世心意。無論當時身在何職,他經常以「為師之道,如同行菩薩道」的精神來提點後輩,身為教育工作者,要有「視學生如己出」的同理心,認真耕耘這塊播種的福田。他說:「教育是一件極其神聖的工作,要是沒有如菩薩般的悲智願行,是很難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一樣用心的。」 有鑒於台灣的教育環境,隱含著教師不夠專業、不夠敬業,城鄉教育資源落差大,公立與私立的社會價值觀偏頗等情事;翁英惠始終堅持:「唯有教育與愛,才能真正消弭這些怪象與落差;憲法之所以保障全民教育機會均等的意涵,即在說明;一個教育工作者或分配教育資源的公僕,都應以平等心看待教育這件事,不放棄也不輕視任何一個有生命、有靈魂的教育對象,真正落實全員關照,特別是國民義務教育階段,更不應該有任何落差的待遇才是。」 父母適性教育 手足力爭上游 翁英惠出身於嘉義縣義竹鄉六桂村的貴族世家,歷代先祖聖賢輩出,是清朝移墾台灣造福鄉民之典範。日治時期,翁家第七代祖翁清江、翁清曲兩兄弟,委請日本技師興建了結合洋樓及合院主體建築的大宅院,成為在地的地標建築。 翁清曲之長子翁太閣,雖是留學日本之知識分子,台灣光復後,亦曾出任義竹鄉鄉長之職;但他後來執意不加入政黨,淡出政壇,不問世事,轉而把重心放在子女的教育上。 翁式風骨 勤學自勵 翁英惠是最令父母傷腦筋的孩子;他還在母親腹中時,母親感染了瘧疾,後來雖靠藥物控制住病情,但抗生素也因而波及胎兒。他出生之後體弱多病,功課也都不如兄姐。「從小學到高中,除了藝術,我其他學科都念不好。」但父母極重視教育,儘管家道中落經濟困窘,即使舉債也要讓子女都受教育。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親,很尊重孩子的性向發展。爸爸常說:「家裡窮,也沒有財產可以給你們;可以給的,都在你們的頭殼裡了,要自己打拚啊!」翁英惠緬懷地說。 祖上留下來的老宅雖然破落,但高雅大氣的風華猶在,孕育了翁家後代子女勤學自勵的風骨。雖然經濟困難,但父母殷殷叮囑大的孩子要照顧小的,一個拉一個,後來翁太閣的子女在社會上都頭角崢嶸,其中翁崇惠曾任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會研究院副院長、翁啟惠是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翁英惠則曾任藝術學校校長、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兄弟齊力 重建祖宅 翁英惠受兄姐的栽培很多。大學四年的生活費、結婚前的居所,都由翁啟惠供給。他笑說:「哥哥拖到三十一歲才去念博士,人家說他大隻雞慢啼,其實很大的原因,是為了照應我!」去年翁英惠在榮獲「藝術教育貢獻獎」得獎感言中,很感性地寫下「感恩父母養育之恩,尊重並支持個人適性發展」,以及「感恩兄姐在求學期間的資助與關照」。 翁啟惠和翁英惠兩兄弟,自二○一○年起,協力奔走遊說翁家人,配合政府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同意政府指定家宅為古蹟文化資產,並進行宅院整體修復工作。這個重大的擔子由翁啟惠捐資主導,並委託翁英惠擔任工程之藝術總監,協助工程設計與施工監理工作。二○一五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這座嘉義縣縣定古蹟之「翁清江.翁清曲宅院」,終於舉辦修復落成典禮,重現它端莊秀雅的昔日風華,而「厚德載物」的祖訓,也閃亮亮地在宅院中屹立。 作為中研院院長和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的翁氏兄弟,再次相互關照,完成了父母一貫的「兄弟要同心」的教誨,也把先人崇高的道德情操、益利社會人世的願景,傳揚光大。 前一篇文章 拿香的基督徒 敬繪佛法願力 下一篇文章 眾緣護持 成就動人之音 熱門新聞 01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2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3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4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5【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6【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07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8【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9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42025.05.0910科技傳母愛 點亮盲母新視力2025.05.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