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客
掌故,一般指的是舊制度或者是舊習慣,常常用來指關於歷史人物或者是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追根溯源,這個詞在古代,是掌管禮樂制度等事務的官名。
據《史記·儒林列傳》記載:「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由此可見,掌故其實是太常使的屬官。作為太常使屬官,他的地位如何呢?《漢書·儒林傳》中說:「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二千石屬。」二千石月俸穀是一百八十斛,與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相比要高,也就是說掌故的俸祿是高於文學掌故的。
漢代設置了「掌故」這一官職,並不意味著只有漢代有這一官職,其實,根據史書的記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很多朝代其實都設有「掌故」這一官職。
南朝陳徐陵的《勸進梁元帝表》也有這樣的話語:「久應旁求掌故,諮詢天官,斟酌繁昌,經營高邑。」而南朝宋鮑照《論國制啟》中也說:「伏見彭城國舊制,猶有數卷,雖多殊革,大綱可依,愚謂宜令掌固刊而撰之。」由此可見,南朝時期,掌故這官職還是存在的。
到了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八卷中記述:「平原猶豫不能決,欲留其人,處以掌故,其人力辭,竟去。」要以掌故這一職位留住某人,結果人家不願意,極力推辭後離開了。大概是嫌這個官職不夠顯赫吧。
清代盧文弨《鍾山札記·掌固》中說:「固,本與『故』通,掌故亦可作『掌固』……與《周禮·夏官》之掌固,其職自殊。」我們還可以了解到,「掌故」與「掌固」其實是通用的,但是其職責範圍卻大不相同。
古代「掌故」這一詞,同時也指舊例或舊事,演變到今天,只保留了這一個用法。但,我們不能因為變遷,而忘記了它曾經也是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