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桂奇
一九○一年某天,八歲的梁漱溟發現自己辛苦積攢起來的一串銅錢不翼而飛後,就吵吵嚷嚷著四處尋找,還鬧個不休,但父親梁濟卻一直在埋頭讀書,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
第二天,梁濟無意間看到銅錢被吊在院子裡一棵桃樹枝上,料定是兒子因貪玩把它遺忘在這裡後,在一張紙上寫下這樣一段有趣的文字:「一個小孩在桃樹下玩耍,將一串銅錢懸掛在樹枝上,自己遺忘了,卻在找尋時吵鬧不休,真是毫無道理。次日,其父在打掃庭院時發現後,告訴了他,小孩子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糊塗。從此,他就懂得了要管理好自己的物品,遇事也不必慌張。」將這張字條交給兒子時,梁漱溟一下子就省悟了,去取銅錢時,竟因羞愧而滿臉通紅。
玩丟了東西還又哭又鬧,若換成其他「虎父」,就算當時不會喝止,在發現銅錢後,想必也會嚴詞說教甚至大聲訓斥,可梁濟卻只將事實和道理寫於字條上,讓兒子自己去體悟。
無獨有偶,錢穆也曾撰文回憶早年的一次父教。一天,其父錢承沛的一位朋友光臨錢府,看到九歲的錢穆,就笑問:「聽說你能背誦《三國演義》,是嗎?」錢穆使勁點頭。「能背一段〈舌戰群儒〉給我聽嗎?」於是,錢穆就一邊背誦一邊表演:扮諸葛亮,立一處;扮張昭等人,另立他處……背完後,客人大加讚賞,錢穆便得意非凡。
看到兒子非常驕傲,錢承沛當場也沒說什麼。第二天,他故意領兒子路過一橋,問:「認識橋字嗎?」見錢穆點頭,又問:「橋字什麼旁?」待兒子答:「木字旁」,他再問:「把木換成馬字,認識嗎?」聽錢穆說:「是驕字」,他繼續問:「驕字何義,知道嗎?」聽到「知道」二字出聲時,他挽著錢穆手臂輕聲道:「你昨天晚上有接近這個驕字嗎?」此語一出,錢穆頓時如醍醐灌頂,「余聞言如震雷,俯首默不語」,很多年後,錢穆如是回憶道。
如果錢承沛當時拿出父親的威嚴批評兒子:「會背幾句《三國演義》,有什麼值得驕傲?你的學識還淺得很啊!」年紀尚小且存驕傲之心的錢穆,會不會滋生牴觸情緒?而這種側面迂迴、點到即止的教育,則因觸及靈魂、心靈,而使對方銘記終生,真可謂高明之極!
梁漱溟和錢穆能成為人所景仰的國學大師,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早年潤物無聲的父教使他們得以擁有良好的行為品質,無疑也十分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