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一名三十多歲女性上班族,臉部皮膚經常刺痛燒灼感,困擾一年多,症狀斷斷續續,近半年症狀加劇,讓她無法專心工作,也睡不好。皮膚科醫師指出,該女罹患「皮膚類固醇戒斷症候群」,是一種外用類固醇成癮症。提醒民眾,外用類固醇藥膏就像「一刀兩刃」,是治療皮膚病常用藥,但濫用「後患無窮」。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嘉琪表示,患者靠一條藥膏緩解症狀,卻治標不治本,無法痊癒,但不擦藥更糟糕,停幾天,燒灼刺痛感即倍增,甚至紅腫,讓她深感苦惱。癥結在於她長時間塗抹類固醇藥膏,造成皮膚發炎,停藥時症狀反彈,更加嚴重。
徐嘉琪說,「皮膚類固醇戒斷症候群」大多發生於臉部或會陰部,女性約佔八成。外用類固醇藥膏需由專科醫師依個別狀況調整,自行長期濫用易成癮,可能出現皮膚萎縮、萎縮紋、微血管擴張、局部多毛症、毛囊炎等副作用。
她指出,一旦出現皮膚類固醇戒斷症候群,治療往往長達數月,須耐心與醫師配合,逐漸減少藥量,並搭配口服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