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碧華
今天雨後初晴,藍天掛著雲朵,是令人想吹口哨的好天氣。脫下厚重的外套,去公園小徑和大家道早安,一個微笑換一個微笑,累積成半日的元氣。
想起青春時期,十分崇拜美國歌手歌蒂韓高唱的〈宛若處子〉,不禁邊哼邊改一字,要向周遭的親友去進行「宛若赤子」的初體驗。總是有點感傷,傷心自己的外在率性跟不上心思的細膩,一不小心就拉高嗓門,因此常要在人情世故的失衡自責之餘,還要留心去善後。
究竟要怎麼樣才能使失衡變成永恒呢?總是不自覺化身為「粗線條」的人,抹煞了家族優良的文青血統,以至於必需學來「宛若赤子」新招,知曉身邊每個人再年長、再堅強,都需要被赤子般呵護疼惜,要像對待小孩一般,常常「秀秀」他們。
縱使對方被擁抱,也無法立即因感應而感動,倒是無妨,這些有溫度的關愛小動作,至少可以引起心情的飛揚。
去埔里探視舅舅,摸摸他瘦削的臉頰,讓親情透過手的紋路、血脈,經由臉的肌理,一同療癒病中悠長的歲月。
心靈需要盡心撫慰的則是東尼,這位大作家為家中瑣事已臭臉多時,看到人總是愛理不理。所以,要拿出「赤子」新招,像逗樂小孩一樣,講幾個笑話來解開他沉如鉛石的雙眉,再張開雙臂給予一個大擁抱,東尼臉上的線條果然漸漸放鬆多了。
世間多磨難,「赤子之心」本不多得,只能勉勵自己多多發揮柔軟心,一一去療癒需要「秀秀」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