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七五年三月七日,作曲家莫里斯‧拉維爾生於法國西南邊境的小城西部恩。拉維爾出生後不久就舉家遷往巴黎。父親身為工程師卻熱愛音樂,積極培養兒子成為音樂家。拉維爾在十四歲那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進修鋼琴和作曲,自此開始他的音樂人生路程。
拉維爾喜愛象徵主義詩歌,對波特萊爾‧拉美和艾倫‧波的作品尤其熱衷。一八八九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拉維爾借此機會欣賞了利姆斯基‧克薩科夫絢麗的管弦樂作品,和來自爪哇的卡美蘭東方音樂。後來接觸法國作曲家愛立克‧薩迪的新奇音樂思想和創作,不但開闊了他的視野,而且豐富了他的創作。
拉維爾在創作中持有自我獨特的見解。他並不努力革新,而是把傳統進化,不斷地探索一些新的音樂語言和表現方法。他自認樂於接受新思潮,同時從來沒有摒棄早已被公認的和聲規則。他重視旋律,認為一切有生命的音樂都必定有含蓄的旋律輪廓。
一九○一年拉維爾創作了鋼琴曲〈水的嬉戲〉,成為他一切鋼琴作品中創新的起源。透過〈水的嬉戲〉,他以鮮明的印象主義手法表現出水聲激起的音樂靈感。第一主題奏出清澈透明的溪流;第二主題帶有五聲音調性質,用以代表清脆的水滴;接著進入喧鬧的歡樂水聲,後來集合成壯觀的瀑布,水花噴射到空中,再從高出落下,水珠四處飛散。最後兩個主題再現,涓涓細流彙集,呈現一條晶光四射的清泉,緩緩流淌。
在眾多作品之中,不難看出舞蹈體裁對拉維爾的影響。從早期的鋼琴曲《古風小步舞曲》、《為悼念逝去公主的帕凡》到〈鵝媽媽〉組曲、芭蕾舞劇《達夫尼與克羅埃》等,都有舞蹈節奏和旋律的影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拉維爾的音樂創作生涯中斷,戰後他雖然恢復創作,卻因為情緒受影響而經常失眠,心情低落。他悼念戰死的友人,花了兩年時間創作了《庫伯蘭之墓》。一九三二年車禍後,身體走下坡,一九三七年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