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多雨,傳統建築多為斜屋頂,既能隔熱,又能流去雨水防漏,熱帶或亞熱帶國家率皆如此。馬來西亞至今維持傳統作法,二、三十層大樓也是斜屋頂。現在台灣反而多為平頂,失去傳統功能,大量加蓋的鐵皮屋違法又損美感;而鐵棚吸熱,更增加冷氣用電。
台灣南部日照充足,平均每天日照六小時以上,台南推動打造太陽光電城,高雄也研訂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辦法,首創全國將違建合法化,二、三十年的舊建物經申請核准,可裝設光電綠能屋頂。
現代科技加上傳統斜屋頂,可一併解決平頂建築漏水及加蓋斜頂鐵棚問題。北部即使多陰雨,但若興建斜屋頂,至少可減少冷氣用電。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天晴時仍能發電。各縣市已陸續跟進,如宜蘭出租機關學校屋頂供「種電」。
但高雄將違建改裝太陽能板屋頂,卻出現「違建」矛盾現象。因建築法規的「違建」條件綁得很緊,在屋頂建置太陽能板,依法仍視為違建。
近年環境汙染,尤其空汙成為各國、各大城市嚴重問題,節能減碳已非「私德」而是「公德」。巴黎氣候峰會確認此一概念,小至個人,都應為節能減碳盡一分心力。
各國積極開發再生能源,日本太陽能光電技術領先全球。福島核電廠災變後,人們使用太陽能的意願更堅定,新推出的房子幾乎都在屋頂裝上太陽能發電和集熱器,否則銷售不易。
太陽能只是新能源之一。全球首富比爾蓋茲去年六月表示,他已直接投資十五家公司,間接投資三十家公司,這些公司戮力於電池、下一代核電和大氣層碳捕捉等領域,希望開發突破性技術。
《華爾街日報》指出,可再生能源公司的投資,已從零增至上百億美元。二○一三年後,投資可再生能源公司的獲益,優於投資油氣勘探和煤礦。截至去年底,「綠色債券」吸引四百億美元投資,較二○一二年增加七倍。
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競爭力強。歐美風力發電成本逐年降低,已與煤炭發電接近。預計全球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成本將繼續下降,未來將遠低於煤炭和天然氣。但在台灣,新能源仍有爭議。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不同調,中南部六個縣市首長簽署「禁燒生煤及石油焦」宣言,中央政府認為有法律疑義。學者也表示,在再生能源供電量不足,或大型儲能設施未完成的情況下,經常性缺電將於二○二一年發生。
民進黨預估十年內的綠色電力,要從目前每年六十二億度增至五百億度,大約八倍。但六十二億度的綠色電力中,水力發電占四十二億度,而台灣每年的水力發電量已接近飽和,可行性存疑。民進黨又主張,風力發電及太陽光電每年發電總量,將從現在的二十億度增加為四百三十八億度,也就是二十二倍。
台灣經濟正掙扎求復甦,民進黨畫的大餅,可能知易行難。學者認為這種「近乎自殘」的廢核與廢煤,等於廢掉台灣現有穩定而便宜的基載電力。綠色能源雖是趨勢,但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要成為基載電力,短期內難以實現。
「十年主張」對眼前缺電危機,可能遠水救不了近火。政策不能喊價,畢竟西方大國也不敢期許於「僅僅十年」。
(系列四)